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三日電 題:又見華裔名將李東華
中新社記者 王歡
曾為瑞士書寫了奧運鞍馬金牌傳奇的華裔名將李東華,連續(xù)十二年依然活躍在奧運賽場。
亞特蘭大奧運會時是運動員,悉尼奧運會成為國際奧委會貴賓,雅典當上了轉播商,北京奧運會則變身“特使”。在擊劍賽場關注瑞士選手比賽的李東華成為賽場之外的另一焦點,他興奮地告訴記者:“北京奧運會是我經歷過最出色的一屆奧運會,無論場館、奧運村還是開幕式和服務,都堪稱世界一流”
早在二00五年,他受邀成為瑞士代表團備戰(zhàn)京奧的第一顧問,頻繁往來于中瑞之間,為瑞士代表團籌備在京訓練以及吃住行的方方面面。就連瑞士代表團此次服裝他也參與了設計,“瑞士”中文字樣和龍的圖案都飽含中國元素。
作為代表團中唯一的“中國通”,瑞士隊遇到任何生活和技術問題,他都會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這些天我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一睜眼就跑賽場,雖然辛苦,但很開心!
提起自己的老本行——體操,見證了中國男女隊雙雙奪取京奧團體冠軍的李東華感慨萬千,“一九八四年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我送隊友李寧出征,他勇奪三枚奧運金牌之時,十六歲的我暗下決心,也要像李寧一樣拿到奧運金牌!
命運多舛,從那一年開始,接連不斷運動傷病一度徹底粉碎了李東華的夢想。訓練中意外受傷導致他左腎和脾臟被切除;奇跡般回到訓練場的他,兩年后雙腳跟腱同時斷裂;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會前夕,他從兩米多高的雙杠上摔下,頸椎胸椎嚴重受傷險些癱瘓。
處在運動生涯十字路口的李東華,巧遇了日后成為自己太太的瑞士姑娘柏蘭莎。為了愛情他忍痛離開國家隊,開始了異國更為艱辛的奮斗歷程。
五年間他靠洗車、搬貨維持生計,并堅持每日的體操訓練,無人指導他就用攝像機拍下動作回放自省。一九九四年,李東華拿到瑞士護照時,已經二十七歲的他終于又看到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參加奧運會的希望。
奇跡永遠屬于堅持不懈努力的人。一九九六年奧運會,李東華以當屆年齡最大的體操運動員身份一舉奪得鞍馬冠軍。這也是瑞士代表團時隔六十八年后再度在該項目問鼎。
乘坐總統(tǒng)專機回國、登輪船過海、騎白馬游城……瑞士人以最高禮遇迎接這位英雄凱旋。由于其所體現(xiàn)出的奧林匹克精神,李東華使用過的鞍馬器械被洛桑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永久收藏;國際奧委會用電影膠片拍攝了紀錄片《李東華的傳奇》;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和瑞士總統(tǒng)為其自傳《突破極限》作序。
雖遠離故土,但拳拳故土之心始終激蕩在李東華的胸懷。以個人影響力為中國體操隊拉贊助;成立國際投資公司,推動中瑞貿易和體育文化交流……多年來,李東華一直堅持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
告別記者,李東華起身奔赴網球賽場關注瑞士“天王”費德勒的奧運表演,身后紅白相間的背包上,他用黑筆寫就的“李東華,瑞士,CHINA”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