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國界的奧運會是國際盛會,在“更快、更高、更強”的共同目標下,更多的華人運動員也回到“娘家”參加北京奧運會。當聽到現(xiàn)場解說員播報他們的華人身份時,熱情的中國觀眾認可他們的生活選擇,認可他們的拼搏奉獻,在“血脈相連,同是一家人”的感召下,給予他們最熱烈的掌聲。
華人運動員雖然代表所在國參賽,但他們把參加奧運會看成是對祖國的最好回報。
譚凱文:給予主場待遇
8月12日上午在國家體育館進行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子體操團體決賽,現(xiàn)場觀眾除為奪金的中國男子體操團隊歡呼外,當競爭對手美國華裔選手譚凱文出場時,也引起了觀眾席上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27歲的譚凱文出生在一個華人移民家庭,父親譚幼亮是早年從中國臺灣移居美國的工程師。他從7歲開始進行體操訓練,2005年代表美國隊參加了體操世錦賽,并在2006年世錦賽上擔任了美國男隊的隊長。作為美國體操隊中惟一的華裔選手,譚凱文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吊環(huán)選手之一。在北京奧運會上,譚凱文除了參加團體賽外,還將參加單杠、雙杠、鞍馬和吊環(huán)的單項比賽。首輪比賽中,壓軸出場的譚凱文在自己的最強項吊環(huán)上獲得了15.725分,贏得全場喝彩。
美國隊表現(xiàn)還不錯,最終取得了銅牌。
欒菊杰:打出“祖國好”橫幅
1958年出生于江蘇南京的欒菊杰有著“東方第一劍”的美譽,1984年獲得第23屆奧運會女子花劍冠軍,并當選為建國35年以來杰出運動員。1984年,處于運動巔峰狀態(tài)的欒菊杰出國,并移民加拿大,以教擊劍為生。為了參加北京奧運會,欒菊杰從2007年初開始,轉(zhuǎn)戰(zhàn)世界各地參加艱苦的奧運積分賽,最終拿下了整個北美洲兩張北京奧運擊劍入場券中的一張。她以半百的年紀出征奧運本身就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欒菊杰表示,她參賽的目的在于真正享受擊劍之美。讓擊劍館現(xiàn)場觀戰(zhàn)的觀眾驚異的是,欒菊杰取得1/32決賽勝利后,在比賽場上高舉起“祖國好”的紅色橫幅,向現(xiàn)場觀眾表達心跡。此時,全場觀眾起立為這位昔日中國英雄鼓掌歡呼!
她打橫幅是想告訴所有人:“我還是欒菊杰,過去20多年里,我在加拿大做得不錯,這次也爭取到了北京奧運會的參賽資格,讓大家都看到了,中國人不管在哪里,只要是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我沒有給中國人丟臉!
李東華:“瑞士屋”貴賓
日前,記者曾去瑞士體育代表團的大本營“瑞士屋”探訪,在工作人員提供的資料中,有一段描述李東華的文字,文中稱“慶功宴上,將有一位神秘的華裔貴賓來這里做客”。這位華裔貴賓指的就是李東華,如今他已經(jīng)成為中國和瑞士友誼的紐帶。
李東華1967年12月10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他于1988年與一位瑞士女孩結(jié)婚,女兒1996年出生于瑞士,巧合的是,女兒的出生日期和李東華的生日同月同日。這一年,也是李東華職業(yè)生涯的轉(zhuǎn)變期,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他代表瑞士參賽并贏得鞍馬金牌,打破了瑞士45年沒有奧運會金牌、100年沒有奧運體操金牌的歷史,成為瑞士英雄。
今年年初,瑞士聯(lián)邦政府正式任命李東華為北京奧運會瑞士代表團特使,李東華說:“自己在中國出生長大,是中國國家隊把他培養(yǎng)成一名優(yōu)秀運動員。他現(xiàn)在的優(yōu)勢是擁有兩個家:瑞士的新家和中國的老家!(劉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