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馬華)總會長黃家定宣布,過去半年來,已有8 名華裔高級公務員的等級從原本的C 級(JUSA C),擢升至B級(JUSA B)。因此,目前公共領域共有9名等級為B級的華裔。
其實,C級和B級公務員都屬等級頗高的行政人員,皆可享有官車及多項津貼福利。此外,在過去一個月內(nèi),政府也批準擢升了一批M54等級的華裔公務員至C級。
這是繼早前頒布五大措施后,內(nèi)閣為廣招華裔公仆的目標所顯示的決心。
今年頭半年,在公共領域申請者當中,華裔只占了1.7%,不僅與巫裔的84.6%是天淵之別,更比印裔的2.4%來得低;截至2005年為止,華裔在公共領域的比例僅占9.37%,跟1971年的20.2%相比,35年里整整下降了10%;在警察部隊,華裔的比例甚至不及3%。數(shù)字告訴了我們:華裔抗拒當公務員。
抗拒心理原因有三
原因是什么?我想不外三個:公共領域待遇不及私人界、擔心無法獲得公平的升職機會、以及公共領域形象不佳。
公仆的薪金一般上確實比私人領域的來得低,也因此讓公共領域少了吸引力;惟首相于今年7月宣布公務員獲大幅加薪25%至35%后,其待遇已獲可觀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公仆的福利非常具誘惑力。
當公務員的福利和益處包括:容易獲得政府貸款,貸款利息也較低,如房屋貸款利息只有4%;公務員是鐵飯碗,相對而言不受制于國內(nèi)經(jīng)濟狀況;公務員本身及家人皆享有政府醫(yī)院的醫(yī)藥福利,醫(yī)藥費遠比私人醫(yī)院低。
至于第二個原因,即華裔普遍上對公共領域的升遷制度缺乏信心,則與政府長期的扶助土著政策及某些行政偏差所帶來的后果有關,說來話長;無論如何,從這最新的華裔高級公務員升遷消息來看,再加上馬華部長多次保證將全力關注及監(jiān)督公共領域中華裔的升遷情況,這方面的偏頗有望獲得改善。
第三個原因即公共領域形象欠佳。事實上某些政府部門和機關的效率、以及一些官員的服務態(tài)度確實差強人意,造就了公共領域“慢、拖、懶”的負面印象;這正是引起各界投訴、詬病之處,也正是華裔抗拒當公仆的原因之一,因為雇主或受聘機構(gòu)的形象,也影響了雇員本身的形象。
大馬精神四種要素
但換個角度看,身為國家一份子的華裔,除了投訴和抱怨之外,難道就沒有參與公共領域、親自去改善它的責任嗎?
林連玉在《談馬來亞的精神》里說得好:“馬來亞精神最美滿的境界應該包括下列四種要素:第一、是英國人的民主精神;第二、是華人的勤儉美德;第三、是馬來人的樂天襟懷;第四、是印人的和藹態(tài)度!
馬來亞精神需要結(jié)合每個種族的優(yōu)點,公共服務團隊又何嘗不需要具備這些特質(zhì)和優(yōu)點?馬來人的樂天襟懷、華人的勤儉美德、印度人的和藹態(tài)度,這不正是一個完美得令人激賞的工作團隊了嗎?
每個民族都不能自我排除于公共領域之外,因為我們需要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為了高素質(zhì)的公共領域,我們一個都不能少!(來源:馬來西亞《南洋商報》,作者:東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