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wǎng)消息:《日本新華僑報》發(fā)表評論文章說,伴隨北京奧運會的舉行,有關中國的話題日益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中國的改變令西方人士感到“驚訝”。其實,北京奧運會所面臨的所有問題,也是中國走向復興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只不過奧運會碰巧為改變提供了一個契機。文章摘錄如下:
伴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舉行,有關中國的話題日漸濃烈。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一切外延的話題和事件,無一例外都成了國際輿論的焦點。比如,7月23日北京奧組委官員宣布,北京將在奧運期間開辟3個游行示威地點。本是一種符合國際慣例之舉,卻引得西方輿論一片嘩然,《國際先驅(qū)論壇報》同日稱,這對中國政府來說是一個“突破”,路透社也認為,中國作出這個決定“令人驚訝”。
毋庸諱言,中國人對奧運會寄予了太多夢想,無論怎么保持平靜,也很難用平常心去對待這一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西方人當然不明白,這種心態(tài)中潛藏著多少民族情愫。要知道,從1896年第一屆現(xiàn)代奧運會開始,16個主辦過奧運會的國家?guī)缀醵际潜容^先進的工業(yè)國,也就是說,能夠獲得奧運會主辦權就意味著幾代人的強國夢即將實現(xiàn)。以此說開去,“辦一流奧運”、“還世界一個奇跡”的想法并非不可理喻。
事實上,中國能不能成功舉辦奧運會已經(jīng)沒有多少懸念,現(xiàn)在更多的人所關注的是,奧運會后中國的天空是不是還那么藍,交通是不是還那么便利,人們是不是還那么彬彬有禮,政府信息是不是還那么公開等等。
這些疑慮有點多余,中國過去30年的巨變并沒借助奧運會,所取得成就同樣舉世公認,即使是慣用挑剔眼光審視中國的德國《明星》周刊也承認,中國在過去30年間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成功傳奇。然而,他們也直言:“中國龍已經(jīng)走過了初級發(fā)展階段,已經(jīng)長大和自信到足以贏得他人的尊重,但還遠未長成。”由此不難看出,北京奧運會所面臨的所有問題,恰恰是中國走向復興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人們之所以從奧運會著眼,只不過是找到了一個具體目標。
曾經(jīng)有不少人疑問奧運會究竟能改變中國多少?在他們看來,奧運會之于中國應該具有“分水嶺”的意義,至少標志著中國自此將成為代表人類先進文明的國家之一。其實,從宣布在北京開辟“游行示威公園”那刻起,中國已經(jīng)有了質(zhì)的改變,媒體開放力度空前,排污企業(yè)大幅縮減,隨手亂扔垃圾的現(xiàn)象基本絕跡……這些改變令西方人士同樣“驚訝”:原來,長期引人詬病的中國老大難問題,解決起來竟如此輕而易舉。他們當然想不到,為了這樣的進步和轉變,中國已經(jīng)耗費了整整7年的時間。7年的時間不算長,卻足以使一些良性的制度和行為形成習慣,也許奧運會只是碰巧為改變提供了一個契機。(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