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消息:美國《僑報》8月15日刊發(fā)《看點不只在金牌》的時評文章說,可以將奧運視作中國的“成人禮”,但今天的中國,卻并不需要通過數(shù)目最多的金牌來竭力證明自己的成熟。對中國人而言,奧運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一場賽事,它不是簡單的Olympic,而是Olympic Games。
文章摘錄如下:
閃閃的金牌掛起來,鮮艷的紅旗升起來,嘹亮的國歌唱起來……這,應該是北京奧運會開幕以來國人最常見到也最心動自豪的畫面。這個8月的北京,散步于各個賽場的中國面孔成了世界舞臺的主角。但除了金牌,人們也在關注著運動員背后的故事。
這幾天,互聯(lián)網上的一則消息受到關注:新晉女子10米氣手槍冠軍郭文珺在賽后對媒體透露,想用金牌做尋人啟事尋找失蹤10年的父親。這個故事迅即在互聯(lián)網各大論壇流傳,一時間“幫冠軍郭文珺找父親”成為了一場另類的接力賽。
盡管這并不準確的信息據(jù)說打擾了冠軍母女的平靜生活,但這并非網民的好奇心太強,而是國人同胞對待奧運這項“游戲”有了輕松和享受的心情。
媒體還注意到了舉重冠軍龍清泉,這個出生在湖南邊遠山區(qū)的苗族小男孩,多年前還在幫主父親賣肉為生;33歲的“媽媽級柔道選手”冼東妹奪冠時遠在廣東的家人還在靠政府救濟……那些沉甸甸的金牌,每一塊都寄托著“同一個夢想”。
對失利英雄的寬容,顯示國人同胞體育精神的喚醒——當杜麗失去首金,輿論只有安慰,當朱啟南衛(wèi)冕失敗,卻享受了冠軍的待遇。回想20年前,當中國女排兵敗漢城,國人的精神支柱如泰山崩塌。令人欣慰的是,這樣的情景沒有在今天重現(xiàn)。
對競爭對手的認可,證明不只是金牌才可貴——幾天來中國人為為美國的菲爾普斯雀躍、為日本的北島康介喝彩、也為印度的賓德拉歡呼。當張娟娟一箭射破韓國人壟斷射箭的神話時,人們看到,中國觀眾和電視主播也給了韓國運動員以誠摯敬意。
這種成熟的心態(tài)和氣度,還表現(xiàn)在對金牌榜的理解。當外界紛紛預言中國將坐上金牌頭把交椅,中國國內輿論的氛圍似乎并沒有特別在意;當北京奧運被西方媒體冠以“大國崛起”和“文明復興”的附加意義時,國人則回之以自信的微笑。
從一枚金牌,不應僅僅看到體育競技,而應看到人生、世界和夢想。(鐘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