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消息: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8月18日發(fā)表題為《中國挑戰(zhàn)“體育競技核心領域”》的文章說,目前在鞏固進入第一梯隊的基礎上,中國的挑戰(zhàn)是在獎牌分布領域和提高“含金量”上下功夫,即在繼續(xù)加強“非核心領域”的收獲之外,全力挑戰(zhàn)和沖擊“核心領域”的獎牌大戶。
文章摘錄如下:
隨著北京奧運會各項比賽的逐步展開,最近眾多的賽事評論中也出現(xiàn)了一個新概念,叫作“體育競技核心領域”。
譬如中國游泳男選手張琳8月10日在400米自由泳決賽中摘得銀牌,就被中文媒體稱為是中國繼田徑選手劉翔之后在“體育競技核心領域”的又一大突破。
什么是“體育競技核心領域”呢?字面看上去,有的讀者可能覺得這是否指的什么“高難”體育項目。其實,恰恰相反,倒是將之稱為“體育競技大眾領域”更為貼切。
因為這個”核心領域“就是指的最為大眾化、大眾參與最為廣泛普遍的那些體育項目, 如田徑、游泳、籃球、足球、排球、網球、自行車比賽等等。而“非核心領域”反倒包括某些“高難”項目, 普通大眾的嘗試和參與程度一般偏低:如跳水、體操、舉重、射擊、射箭、馬術等。
仔細想來,大部分人可能都有跑跳投擲、打球踢球、游泳騎車的經驗,但真嘗試過競技體操和高臺跳水的人,恐怕就不在多數(shù)了。有意思的是,譬如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項目在中國參與和普及度很高,但從國際大范圍角度看大眾參與程度則屬于一般,于是就很難被進入所謂“核心領域“,在美國很受歡迎的“美式足球”也是類似境遇。
中國以至整個東亞體育長期以來面對的一大尷尬,是恰恰在那些最為普及的“核心項目”方面,錦標和名次優(yōu)勢往往為歐美及非洲選手占據(jù)壟斷。這就成了是中國和東亞體育界近年來所孜孜以求加以改進突破的前沿。
以中國奧運體育為例, 最初的追求是為獎牌“零的突破”,而后是增加獎牌特別是金牌數(shù)量,再是從獎牌數(shù)量的第二梯隊提升到第一梯隊。目前在鞏固進入第一梯隊的基礎上,中國的挑戰(zhàn)是在獎牌分布領域和提高“含金量”上下功夫,即在繼續(xù)加強“非核心領域”的收獲之外,全力挑戰(zhàn)和沖擊“核心領域”的獎牌大戶。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取得不小進步甚至突破,田徑的劉翔、男籃的姚明和易建聯(lián)、中國女排和女子網球,以及現(xiàn)在的游泳選手張琳等, 都是策馬殺入“核心領域”的先鋒。在本屆奧運會上,韓國和日本男子游泳選手也已取得了輝煌的戰(zhàn)績。
但不可否認,在“核心領域”的競爭態(tài)勢總體上仍呈“西強東弱”,而且中國和東亞在這方面還有頂尖選手可能“曇花一現(xiàn)”,導致后繼無人之憂。誠然,要根本改變自己的劣勢,必須付出綜合的艱苦努力,中國作為亞洲體育大國,在趕超方面更是責無旁貸。
新一代人體質體力及體育運動參與程度的遞增、社會和經濟穩(wěn)定而具備活力的發(fā)展,人才選拔、訓練和教練的意識、觀念、手段、設施和水平持續(xù)提高,文化對競爭機制和精神的高度認可和鼓勵,體育教育與科研的發(fā)展進步等等,都將是重要動因。
此屆奧運會上,中日韓三國男子足球都已鎩羽而歸,中國男女籃球在遭遇美國對手時都還是以大比分敗北。中國男籃對美國男籃“夢八隊”時開場氣勢如虹,表明了中國這些年來取得的長足進步,前兩個小節(jié)結束時,雙方也并沒有拉開距離。
但第三節(jié)隨著中國隊的體力下降,技術差距愈發(fā)顯示出來,反給對手提供了從容發(fā)揮得分的機會。
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后勁依舊關鍵,目前的第三、四節(jié)比賽就是中國男籃對付歐美強隊的“瓶頸”。中國必須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技術,增加自己的肌肉,升華自己的夢想,“會當凌絕頂”的輝煌時刻終會到來。(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