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wǎng)消息:意大利《歐聯(lián)時報》8月23日刊發(fā)時評文章《勝利不是奧運的終極目標》說,的確,站在奧運會的領獎臺上是一種勝利,一種榮耀。然而勝利不是奧運的終極目標,比勝利更偉大的是平等、是參與,是人類自身永不放棄、堅韌不拔的精神。當我們不光為勝利者鼓掌,也懂得為弱者喝彩的時候,我們才真正讀懂了奧林匹克精神的真諦。
文章摘錄如下:
如果要問奧運會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幕是什么?大多數(shù)人的回答恐怕是金牌爭奪戰(zhàn)了!欣賞優(yōu)秀運動員登峰造極的表演,并為之歡呼雀躍的情景恐怕是最具奧運魅力的時刻。勝利者的榮耀,奇跡的創(chuàng)造,似乎更能體現(xiàn)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然而假如把每一屆奧運會放在人類文明的坐標中衡量,最激動人心、最感人肺腑的,往往卻是那些于無聲處的堅持和那些人喝彩的堅強。
讓時鐘撥回到1932年7月的第十屆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上。在盛大的開幕式中,一位黃皮膚黑眼睛的選手,獨自一人舉著國旗行進的身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許當時觀眾的目光里更多的是驚訝和同情。然而就是這位形影相吊的東方人,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在那一屆奧運會上,第一次把中國這個東方國度與奧林匹克聯(lián)系在了一起,用堅韌和勇氣在世界面前展示了中國人的精神。
時光在不經(jīng)意間流逝,2008北京奧運會,在壯觀的開幕式入場式中,我們看到了相似的一幕幕:在參加北京奧運會的204個代表團中,有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qū)以往從未有選手登上過奧運會的領獎臺;孟加拉國國有5名選手參加北京奧運會;尼泊爾有7名運動員參加;伊拉克有4名運動員參加,布基納法索有6名運動員參加;圣馬力諾有4名運動員參加;巴勒斯坦有4名運動員參加……看到這些孤單的身影不由引起我們深深的思索:是什么讓這些近似孤獨的身影依然熠熠生輝?體育小國、體育弱國歷經(jīng)一切參加奧運會對于奧林匹克究竟意味著什么?
奧林匹克是一場體育的盛會,是探索人類文明的盛會。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聚在一起,通過賽場上的競技,不旨在于拼個勝負輸贏,更是對人類頑強,勇敢,自信種種優(yōu)秀品質的探索。勝亦如何?敗亦如何?榮耀名利又如何?不過都是過眼云煙而已。但是人類通過如此規(guī)模盛大,萬眾矚目的體育盛會對自身體能的挑戰(zhàn),對人類堅韌勇敢精神的挑戰(zhàn),卻可以稱得上是人類一筆共同的財富。
體育強國,體育大國可以給本國運動員創(chuàng)造良好的訓練條件,從而保證他們能在奧運會上發(fā)揮高超的水平,取得好成績,為國家榮譽增添光彩。相對于此,一些小國也許根本沒有實力給運動員提供優(yōu)良的條件,甚至于有些國家仍舊處于紛飛的戰(zhàn)火之中。然而即便如此,在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我們仍舊能看到這些國家運動員的身影,盡管與那些動輒幾百人組成的代表團相比,他們看起來有幾分孤單甚至是落寞。(鐘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