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wǎng)消息:馬來西亞《星洲日報》9月7日發(fā)表社論說,本次殘奧委會中國提出了“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我們可以從硬件和軟件的發(fā)展中看到北京上述理念的落實。北京市有逾萬名殘友在奧運會和殘奧委會期間擔任志愿者,北京市的交通設施也為殘疾人士打通了無障礙通行,各處景點和比賽場館的設施也大大滿足殘疾人士的需要,充分顯示中國高度重視殘奧委會,關心幫助殘疾人士,大力弘揚人道主義精神。
社論摘錄如下:
繼8月成功舉辦奧運會后,北京再次擔起重任主辦殘奧委會,賽會9月6日晚上正式開幕。繼京奧的參賽國和運動員數(shù)目打破歷屆紀錄,本次殘奧委會也是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共有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000多名運動員參加。大馬(馬來西亞,下同)也派出了一支由11名運動員組成的隊伍參與其盛。
開幕儀式之盛大和恢宏,震撼人心,可說中國繼京奧之后,又一次為世界呈獻了耀眼炫目的開幕儀式,實現(xiàn)了“兩個奧運,同時籌辦,同樣精彩”的目標。殘疾演員在開幕表演節(jié)目里,把本身的藝術才能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他們或者無法親睹世界之美、失去自由行走的能力,但是他們用音樂、歌聲、肢體語言和表情向世界謳歌,散發(fā)快樂心情,迎接一個屬于全球殘疾人士的盛會。
必須一提的是,關注殘疾人和殘奧盛事的人們表現(xiàn)出極大的購票熱情,開幕和多項比賽的門票在短短一兩天內(nèi)即告售罄。開幕式上,出席觀賞的健全觀眾欣賞殘疾人士的表演時無不為之動容,為之感嘆,他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表演,而是關乎夢想、生命和希望,象征著永不放棄的決心。
本次殘奧委會中國提出了“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并在7年的籌辦過程中成功拉近殘疾人與健全人的距離,促進健全人對殘疾人的認識,也讓殘疾人更能融入社會,致力于在殘疾人和健全人中間,搭建一條“空間無障礙”和“心靈無障礙”的和諧之路。
我們可以從硬件和軟件的發(fā)展中看到北京上述理念的落實。北京市有逾萬名殘友在奧運會和殘奧委會期間擔任志愿者,北京市的交通設施也為殘疾人士打通了無障礙通行,各處景點和比賽場館的設施也大大滿足殘疾人士的需要,充份顯示中國高度重視殘奧委會,關心幫助殘疾人士,大力弘揚人道主義精神。
然而,相對之下,殘奧委會在大馬并沒有得到太大的重視,全國觀眾無緣通過電視直播觀賞開幕儀式,相信國人也對大馬的殘疾選手不熟悉,有多少人聽過卓光發(fā)、汪志堅、李成就等人的名字?他們都是多次代表大馬遠征殘奧委會及國際各大賽事的選手,曾經(jīng)在多個國際賽會贏得獎牌為國爭光,但是沒有多少人認識他們。
早期大馬的殘疾人運動是由非政府組織和一些福利團體在推動,后來政府委托大馬殘奧理事會推動殘疾人體育和相關活動,直到2002年,青年及體育部才正式接管大馬殘奧理事會以及一切有關殘疾人運動事項。
自1992年,政府開始頒發(fā)獎金鼓勵符合資格的殘疾運動員,以示認同他們的貢獻。雖然這些獎金解決了許多殘疾運動員的經(jīng)費問題,但是大馬還是缺乏一套制度化的殘疾運動員的訓練計劃,以發(fā)掘更多選手,以致陷入人才青黃不接的危機。那些默默耕耘的殘疾運動員都是靠本身的毅力,致力克服訓練設施不足、缺乏經(jīng)費和教練等障礙,爭取一席參加資格,為國爭光。
中國和世界在殘奧委會上所展現(xiàn)的熱情,應該讓大馬人反思,我們在落實無障礙空間的努力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除了培訓殘疾運動員,我們也要通過營造愛心社會,超越生理和心理的障礙,鼓勵殘疾人士參與社會,讓他們感受健全人士認同他們的貢獻,愿意和他們?nèi)诤显谝黄,一同建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