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wǎng)消息:意大利《歐聯(lián)時報》5月12日刊發(fā)時評文章說,“5·12”周年祭,我們不需刻意的行為,不需要豪華的場面,不需要華麗的形式。“5·12”周年祭并非意味著一場終結,而是象征著一個全新的開始,因為周年祭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逝者安息,讓生者前行。
文章摘錄如下:
2009年5月12日,距離汶川大地震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365天。然而,至今我們回顧那場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仍舊會感受到一種撕裂般的痛楚彌漫在心口。溫馨的美麗家園頃刻間被毀于一旦,近七萬名同胞的生命在瞬間逝去。雖然災難降臨在了汶川,但卻帶給整個中華民族,所有華夏兒女一場集體的傷悲。
盡管在災難發(fā)生之初,我們震驚、傷痛、無助,但這一切瞬間被勇敢、堅強、努力所取代。災難來襲,舉國同悲的情緒卻化為了一場迅速而強大的救援行動,化作了一股抵御災難的勇氣和力量。中國人用自己的堅韌和勇敢,愛心與實力給與了同胞最需要的援助和溫暖。中國在災難面前的表現(xiàn)震驚了世界,也感動了世界。
汶川的遭遇必定會成為中國人集體記憶中永遠無法抹去的一頁,不僅是因為這場災難的殘酷,而是在觸目驚心的經(jīng)歷背后,有那么多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值得我們一直繼承的感觸和感慨。在今天這個距離地震發(fā)生整整一年的日子里,在這個所有的情緒被堆積,所有的情感需要表達的時刻,在各種紀念活動正如火如荼舉行的時候,我們到底需要一場怎樣的周年祭?
釋放所有的情愫,因為眼淚并不代表軟弱
盡管時間可以帶走痛苦和傷悲,但是當時鐘轉到相同的時刻,當曾經(jīng)的情景在腦海中浮現(xiàn),巨大的痛楚勢必會再度被觸動,所有的情緒都會被點燃。況且中國又是一個如此注重親情和情感的國家。無論我們曾經(jīng)怎樣鼓勵大家一定要勇敢,一定要堅強,都不意味著留在心底的傷痕都已經(jīng)愈合。被摧毀的房屋可以重建,昔日美麗的家園也會再度被恢復,但最難撫平的就是那些刻在心上的傷痕,那些沉淀在記憶中的傷懷。在這樣的一個日子,我們誰人都不能避免再度傷懷,所以我們不必去刻意控制自己的眼淚。我們可以盡情去流淚,盡量去釋放我們內心壓抑的痛楚。今天的眼淚不代表軟弱,讓眼淚帶走我們所有的痛楚和悲傷,要知道在擦干眼淚之后,我們還需要繼續(xù)前行。
災難改變了心態(tài),我們要學會更珍惜生活
通過各種媒體報道,在汶川地震之后的一年間,我們看到或聽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伴隨著種種的感動,不論是那些親身經(jīng)歷過這場災難的人們,還是為抗災付出行動的人們,所有人的心態(tài)都在不自覺間發(fā)生著改變。據(jù)報道,一些原本心存積怨的“冤家對頭”,在災難過后握手言歡;還有一些平時為了追求物質生活而忽略了家人,忽略了親情的人們,現(xiàn)在卻把與家人共享天倫作為最重要的事情;原本含蓄而且保守的中國人,現(xiàn)在也開始慢慢變得大膽,學會了直接對父母,對朋友表達情意。因為曾經(jīng)失去過,所以我們才懂得了加倍珍惜。失去親人是我們今生永遠不能忘卻的悲哀,然而陷入痛苦不能自拔并非是在告慰逝者。告慰逝者最好的方式恰恰是生者可以勇敢去面對生活,更加珍惜生活。
紀念不需要刻意為之,更要拒絕作秀
據(jù)報道,早在數(shù)月前,某些重災區(qū)就陸續(xù)出現(xiàn)了許多躍躍欲試的媒體和商業(yè)團體,許多場面宏大的紀念活動也呼之欲出。對于這些充滿著善意初衷的活動,我們沒有資格去評論是非。只是,曾經(jīng)的這一座無歡城,曾經(jīng)一段心痛欲絕的記憶,是否真的需要這種轟轟烈烈的紀念方式?在如此一個緬懷親人,直面自己內心的時候,我們不愿意看到為了形式而刻意為之的行為,也不愿意看到那么多被采訪者不經(jīng)意流露出的疲憊。也許對于他們而言每一次的講述,都需要再次承受剝開傷口的痛苦。
“5·12”周年祭,我們不需刻意的行為,不需要豪華的場面,不需要華麗的形式。“5·12”周年祭并非意味著一場終結,而是象征著一個全新的開始,因為周年祭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逝者安息,讓生者前行。(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