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消息:法國《歐洲時報》8月25日發(fā)表評論文章,強臺風“莫拉克”過境臺灣,給中國寶島帶來巨大沖擊,災情也深深刺痛兩岸三地同胞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心。在大陸、香港、澳門的賑災款項涌進臺灣的同時,海外華僑華人也迅速行動起來,紛紛發(fā)起募捐,出錢出力,向臺灣同胞奉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
從歐洲的英國、俄羅斯、奧地利、法國、捷克、羅馬尼亞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從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到南美洲的巴西、委內瑞拉,從非洲的喀麥隆、博茨瓦納到亞洲的菲律賓、馬來西亞……海外華僑華人的慷慨捐贈,給臺灣災民受傷的心靈帶去了濃濃暖意,也再次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近年來,無論是長江大水、風雪侵襲,還是地震災難,海外華僑華人都能解囊相助、奉獻愛心,此次對臺灣同胞的捐贈,不僅延續(xù)了這場“愛的接力”,更因為金融危機的背景而彰顯珍貴。
面對席卷全球、至今尚未消退的金融危機,華人圈也未能幸免,很多華人的生活、工作都因此發(fā)生改變,特別是身處危機發(fā)源地——歐美地區(qū)的華僑華人,受到的影響更大。在法國,參與首批對臺捐贈的華商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經營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恢復,但他們仍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此次募捐行動中,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tǒng)。
另一方面,在海外,如此大規(guī)模地發(fā)動華僑華人,特別是發(fā)動中國大陸籍僑團廣泛參與、為臺灣災區(qū)同胞開展慈善捐款活動,尚不多見,在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還是第一次——“大愛無疆,可以超越一切有形和無形的距離”,這也再次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血濃于水、情重如山”的骨肉之情。
一年多前,海外華僑華人為四川地震災區(qū)踴躍捐款,彼時情形至今仍歷歷在目;一年多后,海外華僑華人又積極為臺灣同胞抗災救災貢獻愛心,這份感動也必然長存人心。
在這兩次賑災中,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盡顯無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翻開史書方志,關于天災人禍的記載不斷,但過往的歷史同樣表明,中國的災難越大,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就越強,這一點至今未變,也終將不變。
臺灣風災發(fā)生后,海外華僑華人在踴躍捐款的同時,也在不同場合發(fā)聲,號召更多人捐款;而海外華文媒體也行動起來,一方面全面報道臺灣災區(qū)受災情況,另一方面紛紛發(fā)出倡議,呼吁捐款。
這一幕同樣熟悉,無論是對發(fā)生在中國的災難進行援助,還是對中國取得的矚目成就進行褒贊,抑或是對分裂中國的行為進行抨擊……海外華僑華人越來越敢于、善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也越來越愿意樹立、維護“中國人形象”——賑災在展現(xiàn)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同時,這種凝聚力也同樣促使身處兩岸三地的中國人和身處海外的中華兒女,重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的根源。
2009年8月8日,既是中華民族災難史上再添新傷痕的一天,同樣也是天下華人再次于危難時刻展現(xiàn)民族凝聚力的開始:當正在重建家園的四川地震災區(qū)民眾感恩圖報,通過各種方式向臺灣受災同胞施援;當16個大陸小林村聯(lián)手資助被泥石流掩埋的臺灣小林村,發(fā)出“我們都是小林人”的吶喊;當海外華僑華人克服金融危機影響,再掀捐款賑災高潮……全球華人齊心協(xié)力賑災背后折射出的空前增強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足以戰(zhàn)勝任何災難與困難,并成為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