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武俠小說本是遣興陶情的讀物,少數(shù)名篇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生猛鮮活,文筆利落典雅,浸潤其中,可讓人遺忘生活的煩憂。
但由于內容遠離塵寰,與現(xiàn)實生活毫無關聯(lián);加以回應市場需求而大量創(chuàng)作,粗制濫造,良莠不齊,自有其可議的一面。劍有雙刃。
名作家何滿子從一個更高的視角,以五四新精神為基點,貶責以消閑為宗旨的鴛鴦蝴蝶派小說、武俠小說、社會黑幕小說,是在頑固陳腐的傳統(tǒng)人文意識中產(chǎn)生的。
何滿子訓斥“輿論必須保持清醒,辨得清這些玩意的作為玩具的本來面目,少推波助瀾,庶幾(或許)對阻擋社會文化滑落有助。”此說用心良苦,不過,言重了。
文學批評家王朔在文章中說:“言情和武俠,一個濫情幼稚,一個胡編亂造。80年代新思潮風起云涌,誰讀金庸、瓊瑤誰就沒品位,一概看不起!贝苏f與電視上的“名嘴”相類似,姑且聽之。任何體裁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有其拔尖的作品,你看不起,但對受困于精神牢獄之中,或受情網(wǎng)纏陷的一群,也許有無間的慰藉。
北京大學教授袁良駿則指斥這類小說不食人間煙火,偽造矛盾沖突!跋裎鋫b小說這樣陳腐落后的文藝形式,是早該退出新的文學歷史舞臺了。”一竹竿打翻一船人,聊備一說。
行文至此,我的觀感是,既然文藝創(chuàng)作者可通過歷史小說、傳記文學、影視、戲劇、彈唱,甚至漫畫種種形式表達創(chuàng)意,何以不能通過武俠小說的途徑抒發(fā)胸懷呢?
文學的生命多長,全看作者與讀者的關系。知之、好之、樂之,讀者自會追隨作品而來。今天很喜歡,不等于永遠喜歡;反面看,今天不喜歡,并不等于未來不喜歡。
綜上所述,武俠小說憑空杜撰,嘩眾取寵,如同廢物。這會是一偏之見嗎?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有句諺語“劍當斷革方知利,馬歷長途始見才!蔽鋫b小說能經(jīng)歷多久,時間能考驗其實力。時間的作用在存英去蕪,武俠小說能否有留存的價值?掌聲留給讀者吧!
(摘自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 作者:彭世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