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結(jié)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已經(jīng)很疲憊了,正想早點上床休息的時候,手機突然歡快地響了起來,拿起來一看,原來是欣然。接通了電話,電話那頭傳來欣然沮喪的聲音:“若兮,我爸媽吵著鬧著要回國,這可怎么辦哪?他們走了誰給我看孩子啊?”
欣然是我在國內(nèi)就認識的閨房密友,她們一家比我們來多倫多早一年。大兒子已經(jīng)六歲了,這不,去年九月欣然又第二次做了幸福的媽媽,生了個小胖丫頭。全家上下樂得合不攏嘴。在生寶寶之前,欣然給自己的父母申請了探親簽證,一來讓二老幫忙照顧一下月子,二來也要從未邁出過國門的爸爸媽媽“開開洋葷”,欣賞一下加拿大美麗的自然風(fēng)光,如果喜歡這里,就給他們辦理團聚移民,本來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怎么二老就吵著鬧著要走呢?
說了半天,我終于明白了,二老雖然對于這個小外孫女疼愛有加,但是老一代帶孩子的觀念畢竟和年輕一代不同,欣然的先生和二老鬧了點小矛盾,再加上二老在這沒什么親戚朋友,言語又不通,本來生活就單調(diào)乏味,再沒有個好心情,所以二老現(xiàn)在提出要回國。本來欣然打算等女兒稍微大一點,她就把孩子交給父母回公司去上班了,但是現(xiàn)在父母鐵了心要回去,孩子太小她又不放心把孩子放在daycare,眼看著產(chǎn)假就要結(jié)束了,真是一籌莫展啊……
其實欣然的故事在我們身邊已經(jīng)屢見不鮮了。很多人都奇怪,為什么在國內(nèi)的時候跟爸爸媽媽相處那么融洽,來到這反而變得跟自己的父母難于相處了呢?還有很多人很委屈地說:“讓他們來這里也是為了他們好呀,這里的空氣新鮮、環(huán)境好,對他們的健康也有好處,怎么來幾個月就吵著鬧著要回去了呢?真是想不通!”更有人告訴我,他們的父母臨走前還發(fā)話:“打死我都不要再來了!”仿佛來這里探親是到了地獄一般,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我們從老人的角度考慮考慮,不難理解他們的苦衷。老人來到這邊后,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語言問題。我們移民來到加拿大的時候也不過三十來歲,至多四十歲,都覺得過語言關(guān)是很難的,有些人甚至學(xué)了3、5年,英語還是馬馬虎虎,跟人交流都有困難,我們都覺得難,更何況已經(jīng)六七十歲的老人呢?雖然多倫多的華人非常多,且華人超市和一些其他的商鋪均能提供華語服務(wù),但是畢竟大部分地方還都是英文標識,別說別的了,語言不通,讓老人自己出去座公共汽車都困難。哪里比得上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呢?
其次老人來到這里之后,活動范圍小了很多,因為言語不通,這里又哪哪都要開車才能去,所以老人來到這里之后,平日里最多也就是到周圍的公園遛遛彎,或者是住在超市附近就去買買菜,想出去玩的話,公車不知道怎么坐,只能等周末讓兒女送他們?nèi)。要是恰巧趕上兒女有事,周末也要老老實實在家呆著。而且老年人難免有個小病小痛,以前在國內(nèi)自己打輛車或者坐上公共汽車就能去醫(yī)院瞧病了,在這要是哪里不舒服,怕耽誤兒女工作,只能自己忍著,吃點自己帶來的藥扛扛就過去了。
因為不會英文,缺乏溝通,老人仿佛回到了嬰兒的時代,聽不懂也說不出;因為不會開車,老人們仿佛又沒有了腿,但是這都不是最重要的,老人不開心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突然喪失了“歸屬感”。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中找到歸屬感,簡單來說就是做主人的感覺。老人們在自己國內(nèi)的家中,歸屬感就很強,畢竟這是自己住了一輩子的地方。來到國外兒女的家中,一下子從主人變成了“客人”。因為生活習(xí)慣的不同,經(jīng)常讓老人感覺到無所適從。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去超市買菜,老人喜歡買特價菜打折菜,年輕的一輩卻不管打折不打折,只撿自己喜歡吃的買。老人說兒女浪費,兒女覺得老人不懂享受,這就是矛盾之所在。老人在自己的家里當了幾十年的主人,突然在這變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了,夸張點的,甚至還要看著自己兒女的臉色來行事,心情能愉快得了嗎?
也許這就是西方文化中兒女成年了即獨立生活的原因吧。老人和兒女們一樣,也需要自己的空間,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不在父母身邊侍奉似乎就是不忠不孝,但是我們的父母真的需要我們侍奉身邊嗎?還是我們依賴于父母幫助我們帶孩子做家務(wù)呢?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聽完欣然的哭訴,我告訴她父母也有父母的生活和選擇的權(quán)利,他們想回就回吧,畢竟養(yǎng)孩子是小兩口自己的事,不是老人們的事,老人不愿意留,又何必強求呢?再說老人在這里心情不好,要是悶出病來可就糟糕了。至于她希望給父母辦理團聚移民,享受加國免費醫(yī)療,我也跟她說,順其自然吧,老話都說“兒孫自有兒孫!保鋵嵾@話反過來說就是“老人自有老人樂”,父母辛苦了一輩子,都說落葉歸根,又何必非要他們在風(fēng)燭之年再次漂泊呢? (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作者: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