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金邊五月三十一日電 題:柬埔寨金邊風(fēng)行“打”中文招牌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從泰國飛金邊,與曼谷顯著不同的是,金邊機場的重要入口處都有柬、中、英文三種語言提示。進入金邊市區(qū),沿街的樓房鋪面門口,各種店名幾乎都“打”中文招牌,讓人儼然進入一個偌大的唐人街區(qū)。
五月底的金邊,來自歐盟二十七個國家和東盟十個成員國的外長聚首于此,共同研究應(yīng)對世界面臨的經(jīng)濟與流行疾病等危機,讓往常安靜的金邊在不時呼嘯的警笛聲中緊張熱乎起來。
記者搭乘金邊的士“嘟嘟”車,隨滿街如群蜂出窩的摩托車群沿街穿行瀏覽,無論是在寬闊的俄羅斯大道、戴高樂街,還是在熱鬧的毛澤東路、莫尼旺大街,舉目所及,大街小巷兩旁撲入眼簾的“柬埔寨亞洲銀行”、“金邊文化中心”、“金邊餐廳”、“亞洲酒店”、“新加坡酒店”、“北京餐廳”、“中國時尚發(fā)廊”等中文招牌比比皆是,隨處可見,連路旁的加油站都有“汽油”中文字牌。
隨行的向?qū)Ъ砥艺缎侵奕請蟆沸侣劜咳A裔周先生說,柬埔寨現(xiàn)有華人華僑約六十萬人,占全國總?cè)丝诘陌俜种,金邊是華人華僑最多的地方,超過三十萬人。他說,中國人到柬埔寨居住,至少已有一千年歷史。大量的華人移民柬埔寨是明末清初和以后歷次中國國家戰(zhàn)亂動蕩時期,按方言主要來自潮州、廣肇、客家、海南、福建等地。中柬建交五十一年來,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前來柬埔寨投資經(jīng)商、旅游者絡(luò)繹不絕,隨著商機的增多,華人華僑開設(shè)的店鋪也如雨后春筍。周先生說,金邊的店鋪“風(fēng)靡”中文招牌實際上已“流行”多年。
金邊中文招牌最集中的街道要數(shù)“中華美食一條街”。記者下榻的“亞洲酒店”就在這條街上。這里并排開設(shè)十二家中國餐館,舉目望去,“廣東餐館”、“北京餐廳”、“上海飯店”、“杭州餐廳”、“川菜館”、“湘菜館”、“重慶餐廳”、來自福建的“天福餐廳”、“全家福”以及夾在其間的“中國商店”等中文招牌比鄰競秀,蔚為壯觀。來自梅縣的“廣東餐館”老板吳先生對記者說,他九十年代初來這里開餐館,生意還可以,來這里用餐大多是華人華僑,尤其是廣東人,由于中午炎熱,下午與晚上的生意比較興隆。
出生在金邊,后到美國做生意的華裔黃先生今天早早就來廣東餐館吃早餐,他告訴記者:“美國雖好,但我還是喜歡中國!蹦壳八谏钲谫I了房子,經(jīng)常金邊和深圳兩邊跑兩地都住。談到中國的變化,這位年逾花甲的華裔感慨:“中國和柬埔寨都經(jīng)歷過多次動蕩時代,現(xiàn)在的中國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非常開明開放,讓中國人走出去,也讓海外的華人華僑歸國,和那個閉關(guān)自鎖的時代不一樣了!”
問及金邊為何這么多中文招牌,黃先生說,一是這里的華人華僑較多,加上來這里做生意、投資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他說,中國是柬埔寨最大的投資國,也是最大的援助國。連柬埔寨首相洪森都稱贊中國支持柬“說的少、做的多”,“為柬修筑橋最長的是中國,質(zhì)量最好的也是中國”。中國公司在柬埔寨興建最大的水電站、拉最長的電線、在西漢努克港建最大的經(jīng)濟特區(qū)、連柬埔寨政府辦公樓都援助興建,這促進了當(dāng)?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也帶來一股“中文熱”,懂中文者總比不懂者易找工作。
在中國水電建設(shè)集團柬埔寨甘再項目有限公司當(dāng)司機的華裔張寶安,今天開車帶記者前往中國在柬埔寨建設(shè)最大的水電站采訪時說,他只有初中文憑,但在華裔父母的鞭策下在柬埔寨端華學(xué)校學(xué)了幾年的中文,由于中文講得非常流暢地道,很快就找到這份待遇不錯的工作。
他說,柬埔寨很多大學(xué)生畢業(yè)后,雖然英語很好,但因不懂中文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最后很多去街頭當(dāng)摩托車司機。而他自己的英語水平雖然只懂“YES、NO與OK”三個單詞,卻能在中國大公司就職有高收入,他對此深感自豪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