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語言文字都是不易學好的,這可說是外語學習普遍存有的共性。比如在當今廣為流行的強勢語言英語,其詞匯量之龐大及其與日俱增,就是一大難關(guān)。據(jù)統(tǒng)計,一般中學生詞典的收詞量就多達16萬;《牛津英語語料庫》迄今所收詞條已突破10億。不少西方高學歷的政要在公眾場合用錯詞匯詞性的新聞時有耳聞;在美國,連報紙廣告都不認得的成年半文盲多達2700萬之多。在英國竟有700萬人怕拼寫之誤和語法錯誤,不會寫賀卡。英語之難,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我們幾乎聽不到英國有什么英語難學論流傳。唯有我們中國有些人把“漢字難學論”像和尚念經(jīng)一樣,天天念念不忘。當我們聽白樂桑指出:“說漢字難的都是你們中國人”時,任何把漢語漢字視為我們中華民族“命脈”、“靈魂”、“根基”的中國人,怎能不百感交集呢?怎能不反思自省呢
常言道,有比較,才有鑒別。我們只要把漢字、漢語與拼音文字英語做一個全方位的綜合對比,漢字和漢語是否難學,也就水落石出了。
我們先從宏觀上加以比較:
其一,漢字是最簡約的文字。
在信息時代,作為信息傳遞載體的文字,在競爭中,哪種文字最簡約,最經(jīng)濟,哪種文字就必成為優(yōu)勝者。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時間就是金錢,一切都以快速為取勝的先決條件。
迄今已為世界公用的通用數(shù)碼符號系統(tǒng)是“阿拉伯數(shù)字系統(tǒng)”和“通用語音符號系統(tǒng)”。拉丁字母系統(tǒng)之所以為各國所公用,其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們是最簡約的。進入信息時代高級階段,人類呼喚著“通用語義符號系統(tǒng)”。
郭可敬、魯川等人以大量的例證,多視角全方位地論證了漢字的簡約性,他們從漢語的基元單位是漢字及其易學性、先進性、守恒性、拆裝性,意合性和理據(jù)性等方方面面,論證了漢字必將成為“通用語義符號系統(tǒng)”最佳候選者。
其二,漢字的基元性和字數(shù)的守恒性,使得它超越時空,以不變應萬變。而英語等拼音文字,卻如滾雪球,生詞量可以無限地增多,要讀懂漢語漢字等量的99.6%的英語讀物,最少也要記憶兩三萬個詞。
在各大語種的推廣傳播中,經(jīng)濟的強勢起著很大的作用,強勢經(jīng)濟與強勢語言往往是相輔相成,同步相伴的。但是,語言文字自身的易學還是難學,作為文字本體的內(nèi)因,終將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一種語言是易學還是難學,關(guān)鍵是看它記憶、模仿要素的多寡和繁簡。漢語漢字的須記憶和模仿的要素與英語等語種相比,是最少的。漢語的音節(jié)只有1333個,通過6個聲調(diào)形成了數(shù)以萬計的音節(jié)字。漢字只有26個筆劃,通過組合生成數(shù)以萬計的漢字。語法主要是字組合生成的“順序”,其次是“標記”,沒有拼音文字共有性、數(shù)、格、時態(tài)的繁雜的變化。由于漢語漢字學習中須記憶和模仿的要素是最少的,語法又是最簡單的,所以它的易學性是不容置疑的。
其三,漢字是獨特的雙腦的智慧文字。
著名文字學家安子介在《漢字科學的新發(fā)展》一書中指出:當今世界上存在著拼音文字和漢字兩大文字系統(tǒng)。
神經(jīng)心理學和神經(jīng)語言學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腦左半球的“單腦文字”,而漢字則是大腦左、右兩半球并用的“復腦文字”。拼音文字認知中語音編碼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漢字認知中則是利用多重編碼方式,語音,字形和語義編碼兼用的。學習漢字可以充分開發(fā)大腦左、右兩個半球的潛力,有利于大腦智力發(fā)展。
漢字智力開發(fā)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無形資源,漢字系統(tǒng)是我們民族的智慧庫。學漢字的過程,是一個增智開慧的過程。
其四,漢字歷史最悠久。
漢字是中華民族自主創(chuàng)新的原生的文字,正如高本漢所說:“中國文字是一種中國精神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品,并不像西洋文字是由古代遠方異族借得的!倍,西洋文只有幾百年的發(fā)展,而我們漢字已有四千多年的發(fā)展史,她是世界文字中唯一的長生不老的“老壽星”。
其五,漢字富有藝術(shù)性、哲理性。
漢字是一種藝術(shù)性、哲理性都很高的文字,她具有賞心悅目的形象美。
魯迅先生曾說漢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聞一多先生也指出:“唯有中國的象形文字可直接表現(xiàn)繪畫的美。西方文學變成聲音,透過想象才能感到繪畫的美。可是中國文學原不必念出來,只要一看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兩句詩,立刻就可飽覽繪畫的美。”
“漢字文化圈”中的中、日、韓的書法藝術(shù),是東方獨具的舉世公認的藝術(shù)美。
漢學家白樂桑曾說,他開始選學漢語的原因,是因為他被漢字的藝術(shù)美和形象美所吸引,正是懷著這樣的興趣他走進了漢學之門,并成為享譽歐洲的漢學家。
高本漢曾用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來比較漢字和西洋文字,他說:“中國文字有了豐富悅目的形式,使人能發(fā)生無窮的想象,不必像西洋文字那樣只是誤區(qū)。所以,對中國文字的敬愛,更是增進。中國文字是一個美麗可愛的貴婦;西洋文字好像一個有用而不美的賤婢!
漢字不僅僅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她的本體就是中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確實堪稱字字皆學問,字字皆閃耀著哲理的光輝。仁、義、禮、智、信、忠、和、節(jié)等等漢字,都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