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教學作為語言要素的教學之一,是華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
近年來漢字教學已經(jīng)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經(jīng)驗不能全盤搬入兒童華文教學的課堂,因為教學所針對的對象是不同的。
國內(nèi)兒童由于他們的語言環(huán)境使其“音和義”的發(fā)展優(yōu)于“形”的發(fā)展,而外國孩子則完全不同,他們是在學習一個漢語詞語的同時學習其漢字的書寫形式,對漢字的音、形、義同樣陌生,這勢必更加困難。針對這一特點,兒童對外漢字教學要音、形、義同步。
幼兒漢字教學該從哪里入手呢?我認為應該從漢字的源頭字——象形字開始。
漢字從字形結構上可分為兩大類,即獨體字和合體字。象形字多為獨體字。象形字源于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是描繪事物的形象、輪廓或局部造出來的字,故有“書畫同源”的說法。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如:“日”、“月”、“山”、“水”、“田”等,就像畫畫一樣,是照著事物的形象描摹下來的。
漢字教學中有哪些順序關系?
1、先認讀后書寫
語言學習總是輸入先于輸出。漢字教學必須讓漢字的形義聲作為一個整體進入學習者的大腦。當學習者能夠通過字形知音知義的時候,再學習書寫。這也與教學的要求直接相關:第一步的要求是認讀,然后才是書寫。
2、先教基本筆畫,再教書寫
漢字書寫規(guī)則是以筆畫名稱為基礎的,比如“先橫后豎,先撇后捺”。
3、遵循由易到難的一般原則
先教獨體字,再教合體字;先教筆畫少的字,后教筆畫多的字。
具體地實施在教學中可以表現(xiàn)為:從意義和筆畫都簡單的常用獨體字開始教學(人,山,口,小,大等),接著教筆畫比較復雜難寫的獨體字(水,氣,馬,身,我等),然后才教結構和筆畫都比較簡單的合體字(左右結構:體,好,休,明;上下結構:分,字,寫,是),再后來出現(xiàn)結構復雜筆畫較多的合體字(上中下結構:累;左中右結構:附;復合結構:夠,照)。
漢字教學可以運用哪些方法?
1、在環(huán)境中“融”字
這里的環(huán)境包括學校的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在中國,漢字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在國外我們能接觸到的漢字就很有限,那么,我們可以組織將家里所有玩具,物品都貼上相對應的字卡,設立識字寫字區(qū)。
和我們?nèi)A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是我們的華文報紙,我們可以讓孩子找找“你家的廣告”等一系列和他生活有關的信息。生活環(huán)境中的漢字盡管以各種形式出現(xiàn),如果不加以引導,幼兒會“視而不見”,只有在漢字——事物——口語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幼兒才會在認識世界的同時認識漢字,并能把字形、字音、字義進行聯(lián)系。
2、在活動中“玩”字
在人的早期成長中,玩是最好的工作,正是通過無數(shù)次的“玩”,孩子在體驗中認識了世界,在模仿中實現(xiàn)了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統(tǒng)一。
讓幼兒“玩漢字”,是近年來教育工作者的創(chuàng)新。其做法是以漢字為中介做各種游戲,開展各種活動。玩漢字游戲的目的是讓幼兒以漢字作為玩具,在玩漢字的過程中調(diào)動眼、耳、鼻、口、手等多種感官。讓幼兒在看、聽、說(嘗)、嗅(聞)、做中統(tǒng)合大腦的功能,進而更好地感知世界,認識事物。
早期接觸漢字,可以培養(yǎng)幼兒對漢字的情感和興趣,讓幼兒的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參與活動,通過所看、所聽、所嘗、所嗅、所做來刺激大腦;顒右灾黝}性或綜合性為主,是在老師指導下的自主性游戲。老師在游戲前要創(chuàng)設跟主題有關的場景,制作一批可供幼兒操作的字卡,約定一些游戲的規(guī)則,讓幼兒借助漢字的提示說說、讀讀、聽聽、想想、畫畫、做做。如食物的漢字教學,可以看、聽、說(嘗)、嗅(聞),一起做水果沙拉等。
3、在生活中“找”字
“找”字是讓幼兒主動地發(fā)現(xiàn)漢字、尋找漢字,當然,幼兒從不知道主動找,這中間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引導,如“逛街認字”、“看電視認字”、“剪貼本認字”、“聽故事看書”、“貼標簽認字”、“當小老師”、“做小問號”……幼兒認讀漢字還可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倒過來”學習的方法,不會認字就能“讀書”,如:跟著錄音讀,跟著錄像讀,跟著VCD讀,還可以先跟著錄音學會背了以后再讀書認字。
由于幼兒有聽故事百聽不厭的天性,反復多次的聽讀不僅滿足了孩子的感情需求,溝通了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還讓他們無意之中認識了部分漢字,積累了豐富的詞匯,通過詩歌、故事拓寬了孩子的知識面,陶冶了情操,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華文教學通訊》2008年第十期/毛瑾 西班牙華商中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