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參加“中國尋根之旅”的華裔青少年學習中文,了解中國。 中新社發(fā) 喬文 攝
版權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中國僑網(wǎng)消息:馬來西亞《中國報》發(fā)表評論文章說,身為一個民族的成員,學習母語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身為華人接受華語,它使人想起我們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文明,這是一股深巨的精神力量,能使一個民族產(chǎn)生信心,去面對和克服重大的變化和挑戰(zhàn)!文章摘錄如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文。語文,是人們表達思想或感情的工具;有了語文,一個民族的文化才能發(fā)展下去,反之,便會面對滅亡之憂。具有5000年歷史的中華文化,就是靠語言文字發(fā)揚光大。
由此可見,語文和一個民族的文化發(fā)展,是息息相關的。所以說“語文是民族的靈魂”,確是至理名言。
每個民族都有群居的生活習慣,所謂“同類相聚”,因此他們需要一種能溝通彼此思想與感情的語文,這語文當然是母語了。所以,我們都應該響應“講華語運動”,那些受英文教育的華裔,更要積極學習華文,這樣才能保存我們民族的根。
此外,也可通過一種語文或文化,保持獨特的民族性,這樣才顯得具有民族自尊。反之,若我們變成四不像的華人,連自己的母語都不懂,一定會受到外族,甚至是己族的歧視,或嘲笑為“香蕉人”。
身為一個民族的成員,學習母語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我們都要搞好自己的母語,然后才去學習其它外語。我們從小便已經(jīng)習慣了母語的語音、文法、詞匯,學習起來自是比學習其它語文來得容易。通過母語教育,我們才能吸收到中華文化的精髓。
總而言之,身為華人都得接受華語為母語,它使人想起我們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文明,這是一股深巨的精神力量,能使一個民族產(chǎn)生信心,去面對和克服重大的變化和挑戰(zhàn)!(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