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消息: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9日刊載一文,重申推行雙語教育的重要性。文中引用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的首席私人秘書徐芳達回應日前出現的有關提倡學習方言的言論:“許多新加坡人現在都能很流利地講華語和英語。任何一個新加坡機構或是南大提倡學習方言,必然會損害對華文和英文的學習,而這也是愚蠢的。”文中指出,為人父母者應認清,幫助孩子掌握英語和華語是第一要義,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那么,談論方言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
文章摘錄如下:
日前《海峽時報》一則看來不甚起眼的新聞報道,卻引起內閣資政李光耀辦公室的強力回應。資政首席私人秘書徐芳達特致函媒體,重申推行雙語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倡議學習方言是愚蠢的。
有關報道引述南洋理工大學語言學與雙語研究部代主任黃美清博士在南大舉行的語言學研討會上的談話,指一種語言的消失,只需一代人的時間,“雖然新加坡人還能掌握多種語言,但在40年前,我們的用語更加多元化。年輕孩童現在已經不懂得使用其中的一些語言了。只不過一代人的時間(就出現這種情況)。正當許多語言面對消亡的危險時,如肯盡力保留現存的語言并加以創(chuàng)造,還是有希望的!
徐芳達的回應則指出:“許多新加坡人現在都能很流利地講華語和英語。任何一個新加坡機構或是南大提倡學習方言,必然會損害對華文和英文的學習,而這也是愚蠢的。這也就是政府在1979年之后,在電視和電臺停止播出方言節(jié)目的原因。為了不發(fā)出自相矛盾的信號,當時的李光耀總理也停止以福建話發(fā)表演講。那可是他自1961年以來便因不斷使用而講得很流利的一種方言!
雖然雙語教育已經推行了半個世紀,但關于應該學習方言的聲音至今仍時有所聞。倡導學方言者,一般來說都堅持自己的母語是方言,因此,不能失掉這種文化的“根”。不過,現在還持有此種看法的人,相信已經不多。這些人也許本身已經具備華文華語第一語文的能力,兼又從小在講方言的家庭里成長,對方言有一定的感情。不過,他們卻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整個語文教育和社會語言大趨勢早已發(fā)生巨大的轉變。
其中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語言趨勢,是越來越多的華族年輕家長在家里和孩子講英語,英語成了主要的家庭語言,這也形成不少孩子學習母語的心理障礙。不久前,資深教育工作者劉蕙霞博士就在本報言論版談到一個令人關注的現象,是許多祖母們的相同經驗,她們身為退休華文教師或校長,一心想幫孫子學好華語,但卻發(fā)現他們不講華語或排斥華語。
基此,劉博士奉勸年青的家長們,“你們若要子女將來成為雙語人才,僅靠華文補習老師補習是不夠的,還須從小習慣用華語與子女交談,才會使他們覺得華文并不困難!
由此可見,盡管雙語政策已經實行有年,隨著社會情況的變遷,它并非如一些人想象中那樣已經成了理所當然的事,而是面對著新的艱巨挑戰(zhàn)。因此,要確保雙語政策的繼續(xù)成功,我們仍須集中精神,堅持不懈地改善、加強和鞏固雙語教學,特別是母語教學,以及想方設法,盡可能提升我們的雙語水平,確保新一代新加坡人,能在東西方之間左右逢源,無往不利。雙語政策落實不易,要收到預期效果更加困難,所以這一政策無論如何不能再受到方言的干擾,何況13億中國人的共通語言是華語(普通話)而非任何方言,中國的崛起所將帶動的也是華語而不是任何方言的興起。
在社會上,形成一個有利雙語學習和使用的大環(huán)境,如推行講華語運動,是確保雙語教育成功的要素之一。即便如此,其實方言并沒有被“禁止”,公共廣播頻道不播方言節(jié)目,但仍有電臺方言新聞和電視方言戲曲節(jié)目,而民間或政府也沒否定方言的價值,有些宗鄉(xiāng)會館其實就應一些會員要求開辦了方言班。不過,這一切都必須是在不妨礙雙語教育大方針的前提下進行。為人父母者尤應認清,幫助孩子掌握英語和華語是第一要義,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那么,談論方言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