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了隨州,在外地聽到一句平平常常的隨州話,便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班l(xiāng)音”,注入了我們太多的情感與歷史內(nèi)涵。而一走出國門,中國話自然也成了“鄉(xiāng)音”,成了一種倍感親切的情感符號。在泰國這個有著太多血緣與親緣交織的國度里,聽到“鄉(xiāng)音”的渴望,便隱隱地涌動在許多中國人的心里。
“英文!英文!”
2008年底,我來到泰國,一走進曼谷機場,第一次聽到泰國人說出的中國話,竟然是板著面孔的“英文!英文!”
在機場海關,一位同行的老兄還沒等辦好手續(xù),便跑過關口給前面的同伴送托運行李的票據(jù),結(jié)果,人被扣留了。領隊上前用中國話解釋,一位管事的海關官員也以中國話相對,卻是“英文!英文”的拒絕。領隊覺得對方會講中國話,但人家不講,是出于國家尊嚴的考慮呢,還是出于對中國人“闖關”的不滿,或還有什么其它的想法,不得而知。一干人等用英語夾雜著漢語說了一番,還是不得要領,一直等泰國導游來,用泰語解釋一番,才罰款放人了事。
導游小林、小蔡都是華裔泰國人,為了學漢語(東南亞稱為華語),都回到祖籍地廣東上了幾年的小學中學。問及泰國有多少華人,他們說,這是一個難以統(tǒng)計的數(shù)字,僅曼谷,大概就有一半的人有華人血統(tǒng),最近幾任的總理,也都有華人血統(tǒng),前任總理沙馬就說:“我就有一個中文姓——‘李’,我的祖先227年前從中國來到泰國,我家里至今保留著清明節(jié)祭祖的習慣!
但許多華裔已不會講華語。
泛舟湄南河,小林指著岸邊的一座落寞的建筑說,那是鄭王廟,華人的驕傲。
1767年,一個華人的后代,在暹羅(泰國原名),率軍成功地打退了緬甸的入侵,并自立為王,建立了呑武里王朝。他姓鄭,名信,所以華人稱其王朝為鄭王朝。當他向中國的清王朝請求“敕封”時,卻遭到了拒絕。在同時代的西方君主給一些殖民者大封“總督”、“伯爵”,在全世界“跑馬圈地”時,以老大自居的乾隆大帝,卻以封建正統(tǒng)觀念斥責鄭信“不復顧念故主恩誼……實為越理非分。”
有實力稱王者,沒有得到母國的支持,一批又一批為謀生“闖南洋”的中國南方百姓,就更不可能得到政治力的支持,而僅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生存發(fā)展,并自辦華校,頑強地傳承著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在泰國華文教育的鼎盛時期,有400多所華校。但在后來的“泰化”運動中,許多華校遭關閉,華人活動受到限制。泰族人起源于中國南方,與華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許多華裔與泰族人通婚。在種族的交融、繁衍中,在生存的壓力下,許多華裔只會講泰語。
導游小林對華文教育卻充滿了信心:“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和影響的擴大,現(xiàn)在泰國的華文教育又繁榮起來了,這樣再過100年,全世界都可以通行華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