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wǎng)消息:據(jù)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網(wǎng)報道,新加坡13所小學的30多名教師去年編寫并出版了校本教材《18度空間》第一到第六冊,供該國小一小二學生使用。該教材沒有在市場上銷售,然而截至去年底,已售出超過5000本,前三冊也已進入第二版。
這支由新加坡芽籠美以美小學華文教師發(fā)起的工作小組在2006年就開始籌劃該校本教材,這群教師的工作可追溯至“心納華文”(CINUX)教學小組。領導工作小組的芽籠美以美小學母語部主任徐秀卿、華文教師尹劍和特級教師周鳳兒指出,他們當時發(fā)現(xiàn)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差,但市場上卻缺少適合小學生和具本地色彩的讀物,因此決定動手設計和編寫教材,幫助學生從小一就開始鞏固寫作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年來,工作小組幾乎每周六都相聚討論、編寫教材和配合教材的活動,盡管教學工作繁重,他們?nèi)匀徊挥嫵陝诘剡M行這個額外工作,還設計配合《18度空間》的活動紙,上載到他們的網(wǎng)站免費給教師下載。
這支工作隊伍的規(guī)模還在擴大中,參與的教師從11所學校,增加到來自東南西北區(qū)的13所學校,成員從剛執(zhí)教鞭的年輕教師到退休教師都有。
內(nèi)容包括兒歌、故事等
《18度空間》第一到第六冊的內(nèi)容包括兒歌、短篇故事、小活動等,圖文并茂的文章標上漢語拼音,并且附上英文詞匯的詞典,讓從一年級就學習漢語拼音的學生獨立閱讀,以及通過親子活動學習數(shù)量詞、句式、復句等,擴大詞庫和增強語感。
該校本教材還受到一些不喜歡學華文的學生歡迎。新加坡北源小學教師黃明開指出,幾名以前華文不及格的小四學生,原本很抗拒學習華文,但是對這個教材愛不釋手,還積極借閱二年級程度的《18度空間》,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工作小組的幾名受訪教師也指出,學生們對教材感興趣,在教師還未導讀篇章時,不少學生會先主動閱讀。
本土化的故事是吸引一些小學生閱讀《18度空間》的原因之一。芽籠美以美小學一年級生7歲的馮心韻就說,她最喜歡第一冊的文章《別打我了》,她還能滔滔不絕地告訴記者,這是小學生小明調(diào)皮地告訴父親他聽寫考了零分,反而不必被處罰的故事。
馮心韻的同學莫林潘(印尼籍)則喜歡每次完成親子活動,能剪出和組合裝備部分圖案。莫林潘雖然學習華文不久,但是通過與同學一起利用該教材學習,已能認識一些漢字。
鼓勵小學教師設計教材
新加坡教育部在2007年為小學一二年級推出校本課程,要教師自行設計20%到30%的教學內(nèi)容。各校教師可依據(jù)學生的水平,配合時事、興趣、環(huán)境,編寫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
推行校本課程是為了給予學校開拓多元化課程的空間,F(xiàn)代社會趨向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可是國家制定的課程面對的是新加坡全國不同類型學校的綜合需求,無法有效顧及個別學校的差異。
芽籠美以美小學改革華文教材
“心納華文”獲熱烈反應
早在2003年,芽籠美以美小學的華文教師周鳳兒、尹劍和徐秀卿便發(fā)現(xiàn)華文教學的效率不高,教師主要在課堂上講解詞語,學生對華文的興趣低弱,甚至還痛恨華文。為此,這三名華文教師于是著手進行小學華文教學整體改革計劃,在課堂上加入更多活動,推行小組活動和給予獎勵制度,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華語。
這個自動自發(fā)成立的小組后來把該計劃改名為“心納華文”(CINUX),設立了網(wǎng)站,把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上載,供其他學校的華文教師免費下載。
心納教學模式吸引了更多華文教師采用,目前有1200多人登記成為網(wǎng)站用戶。小組人數(shù)也逐漸壯大,除了編寫《18度空間》,還繼續(xù)編寫教學活動。(王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