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經(jīng)該報許可)
盡管華語運動從未停止,但華語與新加坡人的生活,仍在漸行漸遠
最近三十年,新加坡走過了一條漫長的語言革新之路。
三十而立,當許多運動都已在新加坡悄悄退隱消失,講華語運動卻仍在年年推行——這句話不僅意味著新加坡對華語“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守,同時還隱存著,一門語言尋找主流出路的艱難與辛酸。
華語在新加坡“三十難立”
在林少芬的祖母看來,1979年是個變革的年代,幾乎一夜之間,這世界變了。
她最喜愛的潮州劇目和地方戲曲神秘消失,到處都是字正腔圓的華語節(jié)目,這個講了一輩子潮州話的老人,只好顫巍巍地抱著收音機開始一字一句跟著說華語:你吃飯了嗎……
這一年,新加坡發(fā)生了三件大事:華文大學關閉、特選學校實施、新加坡華語運動開始。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發(fā)表演講,他說:華人,當講華語——許多人的生活,就此被改變。
民間沉默的抗拒也隨之而來。人們對方言的眷戀戰(zhàn)勝了對政府號召力本能式的服從,不一樣的聲音幾乎天天都有。方言與華語、華語與英語,三種語言的三十年之爭自此開始。
第一個十年里,方言與華語之間幾乎保持著此消彼長的無形較量,不同的方言族群秉著復雜的心態(tài)有所抗拒,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會像林少芬的祖母那樣,愿意從頭學起。
第二個十年看起來似乎更加緩慢,隨著上一代人的逝去,方言漸漸消失,但華語卻并沒如計劃中的那樣,成為人們社交語言的首選,在新加坡特殊的語言大背景下,英語成為鷸蚌相爭中最終獲利的漁翁——講英語的家庭保持三級跳的方式增長,導致年輕一代的華文水平普遍下降而進入純英語的世界。
第三個十年并沒有懸念,正在成長起來的新加坡新一代幾乎全盤西化,就像有人說,在新加坡這個移民城市里,英語注定要成為第一語言。而年輕人說,ABC比較容易。
30年的演變其實并無一個清晰的軌跡,其間華文與英文從相互隔離到并存過渡,再到后來英文成為主導——盡管華語運動從未停止,但卻阻擋不了這樣的無奈——華語與新加坡人的生活,仍在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