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社團舉辦華文講座 分享中文學習經(jīng)驗
2009年06月08日 13:02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發(fā)表評論


華文教育講座,左起,戴毓君、劉李凝、王伯蒂、賴怡如、朱文強、李珠蘭。 (劉沖 攝)
中國僑網(wǎng)消息:據(jù)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由美南國建會舉辦的科學技術(shù)研討會暨年會6月6日在糖城酒店舉行,當日共舉辦了多場性質(zhì)不一的演講。
以“面對華文教育的海嘯年代”為主題的華文教育講座別開生面,主要探討教材與教法,家庭與學校的互動。主持人李珠蘭帶領(lǐng)老年講者朱文強,與另外4名年輕講者,與聽眾分享新移民和華人第二代學語言的經(jīng)驗。
朱文強首先發(fā)言,說出了自己學英語和國語的道路。他說他們這一代人來到美國,為了謀生先自學英語,到了退休后還要學習國語,是為方便與新來的華裔移民溝通,更重要的是,學好華文是對自己身分的肯定。
接著,王伯蒂、賴怡如、戴毓君、劉李凝四位華人第二代先后道出自己多年學習中文的成功經(jīng)驗。
第二代華人大多從小就被父母送到中文學校去,但孩子們真正開竅主動去學華文,是當她們感到自己有異于身邊其他族群的小朋友,這種文化與族裔認同的混亂,驅(qū)使她們?nèi)じ,而找尋父母足跡的同時,她們會發(fā)現(xiàn)不能沒有華語的幫助。
這四位第二代華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華語,據(jù)她們說,學華語除了家庭日常的訓練,必須加上與中文學校里的其他華裔學生之間的互動。而在華埠其他才藝學校進修,華裔老師選擇的教材也有助于中華文化的灌輸。
華人家庭生活的點滴累積,與祖父母的相處等,更是讓中華文化的在他們身上沉淀,這些日積月累的沉淀是驅(qū)使她們主動去學中文的因素。
她們分別從自己成功學習中文的過程中得出一個寶貴的經(jīng)驗,就是父母必須經(jīng)常注意孩子的學習進程,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要,絕對不是每個周末把孩子放在中文學校就可以提高他們的興趣。(劉沖)
【編輯: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