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以馬為喻,或者說用馬比喻人才:人才為本體,馬為喻體。
馬是大型哺乳動物,四肢強健,力大善跑,加上它的感覺器官發(fā)達,眼大位高,視野開闊,記憶力、判斷力都很強,方向感也極正確,是非常有用的家畜。在我國上古時代,馬是專為拉車用的,直到戰(zhàn)國后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從匈奴學(xué)來了騎馬術(shù),騎馬之風(fēng)才逐步盛行起來,馬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馬也和人一樣,由于受到先天和后天條件的影響,彼此之間體格有強有弱,能力有大有小,因而有良馬與劣馬之分;人才以馬為喻,就是用良馬比喻英才,用劣馬比喻庸才。
古籍中常見以“馬”為形旁的形聲字:“騏、驥”是良馬的名稱,“駑、駘”是劣馬的名稱,可以兩字合用,也可以一字獨用!冻o•九辯》是戰(zhàn)國時楚人宋玉所作,其中用“卻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推開良馬不去騎,驅(qū)趕劣馬上了路)兩句,來抒發(fā)他懷才不遇的悲傷,是最明顯不過地用馬行快慢來比喻人才高下。
“駿”,《說文》釋為“馬之良材者”,顯然從“俊”字衍化而來:人之良材為“俊”,馬之良材為“駿”。古往今來,“俊”和“駿”都被認(rèn)為是特別好的字眼,用它們來起名字的人,幾乎隨處可見。
韓愈在《雜說四》開頭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边@是把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馬,把能夠識別人才的人比作伯樂(相傳為春秋時相馬能手)。韓愈又在《送石處士序》中說:“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冀北是古時出產(chǎn)良馬的地區(qū),伯樂一經(jīng)過那里,那里的良馬就被搜羅一空,說明有識之士能夠識拔真才。
有兩條成語與人才問題密切有關(guān)。據(jù)《戰(zhàn)國策•燕策一》記載郭隗對燕昭王講的一個諷喻性故事,說有一位國王用千金買千里馬,三年不能得,后來他的侍臣花了五百金買了一匹死馬的骨頭回來,國王大怒,侍臣說,這樣一來,天下都知道你肯出高價買馬,好馬就會找上門來了。果然不到一年就買到了三匹千里馬。后因以成語“千金買骨”比喻渴望求得賢能之人。另一條成語“驥服鹽車”,說是讓千里馬去拉運鹽的車子,比喻大材小用,未遇知己,也見于《戰(zhàn)國策•楚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