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意”道“義”
2009年06月19日 14:50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wǎng)-老年日報
發(fā)表評論

“意義”一詞,古已有之。
意,《說文》的解釋是:“志也。從心音。察言而知意也。”通過言語可以察知人的意圖。在現(xiàn)代漢語中,“意”和“志”似乎并不是一回事,“意”為心之所思,“志”為心之所向。前者是短暫的,后者是長久的;前者具有即景性,后者具有決策性。不過,無論是“意”還是“志”,都是一種心理活動,“意”是“志”的基礎(chǔ),“志”是“意”的升華,故兩字皆從心。許慎說的沒錯。
義,繁體字寫作“義”。上面是“羊”,下面是“我”。據(jù)文字學(xué)家考證,“我”本是供屠宰用的刀鋸!傲x”的字形描繪的是一種宰牲場面,這無疑和祭祀活動有關(guān)。上古時代,祭祀可是一件大事,其中包含著深刻而神圣的道理,故《釋名·釋言語》在解釋“義”字時說:“宜也,裁制萬物,使合宜也。”“義”代表著標準和規(guī)范。
明乎此,有些長期混淆不清的詞語,便有了判斷的依據(jù)。比如“本意”和“本義”:“本意”是指個人的本來意圖;“本義”則為文字學(xué)用語,指詞語最初具有的意義。又如“含意”和“含義”,大都指語言和文字包含的意思,但前者是說話人或?qū)懽魅酥饔^上想要表達的,后者則是文字或詞語自身蘊含的。
在語言運用的實踐中,“含意”和“含義”的界限是相當模糊的,有時甚至到了可以互相取代的地步?梢,探討一下“意”和“義”的意義,還是很有意義的。
【編輯: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