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面試、培訓和考試等幾個回合的考核后,我終于成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于2008年6月1日赴菲律賓進行為期一年的漢語教學工作。如今,五個多月過去了。在這五個多月里,我深深體會到了“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這個名字的內涵。就像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辦公室主任許琳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個動人的而且令人興奮與激動的名字”!在這五個多月里,使我覺得滿足的是,我的學生能夠漸漸地接受我。而我,也漸漸喜歡上了這群可愛的學生,喜歡上了對外漢語教師這個職業(yè)。
記得剛接手小五甲班時,我的第一印象是學生很乖、很聽話。如果要給他們打分,我愿意給他們每個人都打滿分。學生的華語基礎都比較好,所以他們的華語聽說讀寫能力都不錯?刹痪茫揖桶l(fā)現這很乖、很聽話的學生背后隱藏著令我不安的因素:他們當中有很多學生并非從心底里喜歡華語。在他們身上,我看不到一點學華語的快樂。他們似乎是為了父母的微笑而學華語的。
曾記得一次華語考試,一個學生站在我旁邊,看到我在他試卷上用紅筆寫下95分時,隨即轉身,把拿在手里的華語書從講臺扔回到自己的桌子上;曾記得一次華語考試,一個學生從我手中接過那87分的試卷,生氣地當場把試卷撕碎;曾記得一次華語考試,一個學生考了99.5分,她纏著我,希望我能將99.5分改成100分。最后,當我告訴她,按照學校關于考試分數的規(guī)定,使用四舍五入的方法,這種情況是可以將99.5分改成100分,不過卷面的分數不作改動。她聽完我的解釋后,高興地摟著我的脖子說:“謝謝老師!痹谒f“謝謝”的瞬間,我覺得心里特難受。我在心里問自己:學生以這種心態(tài)學華語,我再教下去還有什么意義?
下課回到辦公室后,我便跟蕭老師談起了這件事。蕭老師笑著對我說,這里的大部分學生都是這樣的,對分數比較敏感。但冰凍三尺,并非一日之寒,于是我開始去找原因。通過和學生的交流,我找到了學生不愛學華語的原因:一是漢字難寫、難記、難認,學生從而在心理上有畏難情緒。二是父母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從而導致學生越學越不想學。三是父母不重視子女的華語學習。四是學生缺乏學華語的語言環(huán)境。班里學生的家庭語言環(huán)境和學校語言環(huán)境都是以英語為主,菲語和閩南話為次。除了在課堂上使用華語外,學生使用普通話與人交流的機率幾乎為零?傊,學生唯一缺乏的是學華語的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開始嘗試在課前課間多做些游戲活動。課前游戲起到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而課間游戲則有利于緩解學生的學習疲勞。游戲主要有:繞口令、猜字謎和背古詩等。然而,所有這些只是個開始,起引子作用。要想把華語教好,我覺得在實際教學中還應做到“兩多”:
一是多與當地老師交流。我是一個對外漢語專業(yè)剛剛畢業(yè)的本科生,教學經驗少是我最大的不足。所以初來恩惠學校時,我便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找機會多與和我教同一年級學生華語的蕭老師交流。通過與蕭老師的交流,我了解了恩惠學校華語教學的一些基本情況,包括華語課的課型、平時作業(yè)及小考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等;最重要的是蕭老師是我們班上大部分學生小四時的華語老師,所以通過與蕭老師的交流,我了解到了小五甲班學生的大概情況。比如哪個學生寫字最好看;哪個學生背書背得最流利;哪個學生上課比較活躍;哪個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哪個學生比較調皮;哪個學生很聰明但有點懶等等。這對我的教學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向后看就是向前看”,現在,我和蕭老師成為了好朋友。我很感謝她,是她幫助了我完成了從學生到老師角色的轉變。
二是多與學生溝通。教書是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育人。記得剛開始上課的那段日子,一到課間休息時間,我總是叫學生上講臺讀生詞、讀短文給我聽。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想看看他們是不是把課堂上所學的東西都消化了。后來,我才明白學生最希望的是老師能分享他在生活中的憂愁哀樂;最需要的是老師對他內心世界的關注。于是我便把課間休息時間變回了真正的休息時間,并主動跟學生聊天。走進學生,才發(fā)現學生原來有那么多的小故事!袄蠋煟覀兗矣形蹇谌!、“老師,你認識我哥哥嗎?他叫×××,讀中二!薄ⅰ袄蠋,我們家養(yǎng)有很多狗!睂W生對我也很好奇,“老師,你來菲律賓了,你爸爸媽媽怎么辦?”、“老師,你喜歡什么顏色?”、“老師,你最愛吃什么?”……
而要想在實際教學中要做到上述“兩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點燃自己心中對華語教學的熱愛之火、對學生的情感之火。這是我在恩惠學校從事華語教學這段時間以來最大的教學感受。
在五個多月的生活工作中,我過得真的很開心,并且我把華語教學當成一種樂趣。特別是改學生作業(yè)時,看到學生在作業(yè)后面畫的笑臉,一種會心的微笑便油然而生。我知道我的學生正在悄然改變,而我也正在跟著我的學生一起成長。想起了屈原在《離騷》中的那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的,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探索。(來源:華文教育網 作者:吳梁平 菲律賓鄢市恩惠學校漢語教師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