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經濟領域的飛速發(fā)展,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人民生活的安居樂業(yè),不但使海外華人揚眉吐氣,而且大大促進了海外華文教育事業(yè)進一步向縱深發(fā)展。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強勁增長,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國際經貿交流日益頻繁,中華文化作為人類共同的寶貴遺產越來越受到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華文教育在這種背景下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海外華校在規(guī)模和數目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大與增加,在校學生數量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激增。這種局面使得海外華校面對一個相同的問題:所需要的龐大的教師隊伍從哪里來。借受國僑辦和山東省僑辦派遣在海外從事華文教學工作兩年的經歷并結合在國內從事漢語言教學的體會,談一下對海外華校如何培養(yǎng)本土教師這個問題的認識。
以英國為例,僑社學校師資專業(yè)背景分為三種情況:有師范文憑的占10%,有雙語教學經驗的占5%,僅憑熱情和已有知識從事華教的占85%;從老師來源看亦分三類:在大學任職或讀研究生的占15%,來自中國(含香港、臺灣)的留學生占55%,當地華僑及學生家長占35%。再看美國,可從三個階段看華校發(fā)展進程:第一階段以粵語學校為主體,由早期移民來美的廣籍華人興辦;第二階段從60年代中期開始,臺灣大批留美學生取得居住權后,國語學校應運而生;90年代初,中國留學生興辦的教授漢語拼音和簡體字的中文學校興起,一些國內教育專家也加入中文教師行列,開始了目前粵語國語普通話并存,繁體字簡體字并存的第三階段。泰國華僑華裔總數(725萬人)居世界第二位,1992年泰國政府對華教實行開放政策后,華校發(fā)展形勢喜人,可謂如火如荼,然在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后,老一輩華僑已垂垂老矣,雖然仍舊忠心耿耿獻身華教,但無論學識還是教法,無論話語還是行動,都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縱觀海外華校發(fā)展歷史,橫觀海外華校當前現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值得研究,那就是海外華校共同面臨著一個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近年來,很多熱心華教的年輕人和大學生通過多種渠道赴國外獻身華教,僅中國漢辦每年要輸出大批漢語志愿者,幫助所在國家緩解了教師奇缺的難題。中國國僑辦不僅對各國華校申請教師的要求有求必應,還甄選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赴任。這些教師在國內大都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十多年且具備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他們幫助所在華校規(guī)范了教學秩序和辦學行為,為各華校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美中不足的是,中國政府無償外派華教工作者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部分華校對中國外派教師的過度依賴,卻放棄了對本土教師的培養(yǎng),缺乏應有的危機意識。
然而,隨著全球“中文熱”的不斷升溫,長久依靠中國籍教師教授華文的做法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師資問題。因為國僑辦外派教師任期一般一至二年,國家漢辦外派志愿者任期最多三年(2007年以前為兩年)。況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長久依靠外籍教師來教授非母語的語言,必須培養(yǎng)并依靠本土教師任教,好在目前很多華校已認識到并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認為,利用在任中國籍教師這份寶貴資源來培養(yǎng)本土教師,不失為一種最為有效的途徑。
轉變觀念,勇于改革,敢于放手
如前所述,中國外派教師受時間較短的限制,不能長久留任,應該利用中國籍老師在任之機學習他們的華文知識,掌握他們的教學方法,領會他們的教學理念。首要的,各校決策者應努力轉變觀念,下決心進行教學改革,因為教育教學并非僅憑熱情而畢其功于一役,而應按照教學規(guī)律合理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特別提出的是,華文對于國外的學生來講是非母語的第二語言,學校應從學習外語的角度并結合華文教學實際來組織安排教學,沿襲多年的教學習慣早已遠遠落后于當前華文教學形勢的需要,必須加以改革。同時,要敢于放手讓外派教師去調整教學行為,相信他們的做法對教學是有利的,而不能僅僅把他們當作一名普通老師來對待,因為學生要學習的不僅僅是一個漢字怎么寫、怎么讀,還要學習更多的關于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而這些無形的知識需要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才有可能實現。特別提出一點,對所任命教師不能過分加以限制和約束,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培養(yǎng)海外華校本土業(yè)務主管
海外華校業(yè)務主管的匱乏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大問題。原有管理人員要么不懂教學,沒有清晰的管理教學的思路;要么已經老化,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能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要么僅憑熱情一廂情愿的去做事卻不顧教學效果如何。正是因為缺少華文業(yè)務主管進行科學管理,所以不能規(guī)范備課、上課、聽課、評課、作業(yè)、測驗及課外活動等教學常規(guī)。有些華校甚至連日常規(guī)章制度都不健全,更談不上評價與督促機制的建立了。筆者認為,被海外華校委以重任的中國外派教師,應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以改革目前教學現狀為己任,同時言傳身教兼顧培養(yǎng)本土教師為業(yè)務主管。結合所服務學校的實際情況,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比如制定《華文校長(教務主任)工作職責》、《華文教師工作職責》、《華文教師辦公考勤規(guī)定》、《華文教師日常行為規(guī)范》 等制度以規(guī)范教學行為。
(二)明確教學常規(guī)各環(huán)節(jié)。第一,備課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內容和具體體現,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上課前應做到“五備”:備教材、備學生、備課型、備教法學法、備作業(yè)。有條件的學校可實行先周備課和集體備課制度。第二,教案作為課堂授課的依據應具備以下五環(huán)節(jié):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課時安排、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第三,課堂教學是落實教學內容的直接手段,應制定有關儀表、教態(tài)、教具、普通話、板書、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評價標準。第四,聽課評課是檢驗落實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huán),對于發(fā)現課堂優(yōu)點進行推廣和發(fā)現不足缺點加以改進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五,作業(yè)布置與批改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途徑,應根據課程內容酌情安排。第六,利用考試測驗對教學質量進行評估。
(三)進行教學督促與評價。第一,選擇所使用教材(筆者推薦北京華文學院編寫的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2007修訂版系列教材)。第二,制定學年學期教學計劃。第三,制定優(yōu)質課標準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第四,檢查備課及作業(yè)批改布置情況。第五,定期組織公開課示范課推廣教學經驗。第六,組織好期中期末考試。第七,定期舉辦知識講座進行培訓。第八,適時舉辦教學經驗交流座談會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第九,加強與各級各類華文學校間的聯系,互通有無。
(四)建立教師業(yè)務檔案并納入評價機制。
(五)舉辦有關華文的課外活動以培養(yǎng)學習華文的興趣。如:設立華文廣播站定時廣播;建立華文宣傳欄或華文墻報;成立中國象棋、中國舞蹈、中國書法、中國繪畫、中國歌謠、中國剪紙等興趣小組;把握有利時機(比如有中國學生來訪)舉辦“中國營”“漢語營”“中華營”“華語營”等活動,積極創(chuàng)設學華文、說華文、用華文的大華文語境。
(六)在學校建筑物外部、教學樓樓梯墻壁、走廊及教室內添加名言警句以營造華文氛圍,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
(七)發(fā)揮紐帶作用,幫助所在海外華校與國內學校建立友好聯誼關系。
(八)組織學生參加國僑辦舉辦的“夏令營”和“冬令營”等活動。
(九)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中國國家漢語水平考試。
引導本土教師成為教學骨干
前面談及,中國籍教師任期的短暫性給華文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客觀存在,這個問題已使海外華文教育界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本土骨干教師是使海外華校穩(wěn)定持久發(fā)展的大事。筆者同樣認為,可借鑒中國籍教師的做法引導海外華校本土教師成為教學骨干。
一是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并遵守所在國風俗習慣;二是模范遵守華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樹立華文教師良好形象;三是落實教學常規(guī),提高教學效率;四是確立奉獻意識,言傳身教;五是加強業(yè)務學習,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六是舉辦多種形式的教學成果展示活動;七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人格;八是因材施教,優(yōu)差兼顧;九是運用啟發(fā)式和參與式教學;十是大力推廣普通話。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以上做法既可以搞好當前的華文教學工作,又能夠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成為本土教師的典范,即使將來中國教師離任回國,所培養(yǎng)的本土業(yè)務主管和教學骨干也可以將這些做法傳承下去,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要根據形勢發(fā)展及需要并借鑒后任外派教師的做法加以改進。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的海外華文教育需要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中國籍教師的耕耘與奉獻,更應結合具體實際利用資源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本土業(yè)務主管和本土骨干教師,如此,海外華校教育教學現狀可得突飛猛進之發(fā)展。(來源:中國華文教育網 作者:薛玉,泰國帕府中興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