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海外小孩輕松自如地說出一口流利的中國話,是所有海外教育工作者的心愿,也是我們同源中文學校的理想。對于國外的小孩來說,學中文“說”要比“寫”難得多。很多國外的小孩只是跟著老師學會了課本里的字、詞、句,會讀課文,卻不能輕松自如地運用中文進行日常生活的交流。“學”和“用”不能聯系起來,則“學”無意義,因此要學好中文,要說出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必須做到“學以致用”。
海外的中文課不同于國內的語文課,在教學中更應該側重于聽與說的互動練習,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交流,是提高孩子說話能力的突破口。剛入學的海外孩子大多膽子小,說話聲音輕,怕說錯,不敢開口讀;谶@一特殊群體,首先培養(yǎng)孩子“敢讀,大聲讀”尤為重要。初級班課文短內容少,利用這一優(yōu)勢,我充分激發(fā)孩子的參與興趣,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讀,從讀字詞到讀課文。聲音響亮的及時表揚;膽子小聲音輕的多鼓勵,堅持不懈,慢慢地“石頭浸久了,也會長青苔。”一次一次的訓練讓孩子們更有自信心,更想讀。
其次,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部分是通過聽和說來完成的。只有懂得傾聽、樂于傾聽并且善于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容、語言的形式和語言的運用方式,掌握與人交流的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我以身作則,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傾聽。讓孩子們做到:別人說話時,安靜地聽,不隨意地插嘴、打斷他人講話,養(yǎng)成把話聽完才發(fā)表自己意見的好習慣。
三是培養(yǎng)孩子“敢說,大聲說”。單單學會課文里字詞句,會讀課文是不夠的。在授課時,除了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給孩子充裕的時間思考,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問題;我還根據課文的內容選擇合適的、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話題安排十五分鐘的口語交際,先讓孩子三人小組進行互相交流,再分別匯報,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去體會自己的語言,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聽說態(tài)度和口語交際能力。比如上完《紅綠燈》這篇課文時,我提出這么一個有趣的話題: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樣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在進行練習前向孩子提出了交流要求:1、聲音響亮。(告訴孩子說話的目的是要把你的意思告訴對方,一定要讓聲音傳到對方的耳朵,否則等于什么也沒說。)2、聽清楚、說完整。(只有聽清楚了對方的話才能準確地回答。)
如同造房子一樣,讀和聽是說的“奠基石”。實踐證明,養(yǎng)成了大聲讀和認真聽的好習慣后,說話的能力也隨之提高了。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與他人進行交流。因此,通過“讀”、“聽”來共同作用于 “說”,逐步使孩子在傾聽中學習“說話”;在閱讀中享受“說話”,真正做到學為所用、學有所用、學以致用。讓每個海外孩子都能輕松自如地說出一口流利的中國話,也為今后的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摘自:《日本新華僑報》,作者:梁瑞娟,系日本同源中文學校府中分校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