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博客里,我說到了博洛尼亞高中生小黃的故事,講到了逛一家中文書店后的感受。這一篇我想做一點實在的事情,給小黃推薦一些中國的書。推薦書,講老實話,這其實是有點好為人師的了,而事實上,我并不想做這個太難做的“教師”角色。
所以我想先確定幾個原則,想到哪里說到哪里。首先是目標只有一個,通過讀這些書,你可以初步地了解中國通史;其次,我們事實求是,大家身在海外,都沒受過系統(tǒng)的中文教育,程度就是這么高,推薦書目的程度也朝著通俗易懂的去。否則,一上來就推薦《四書五經(jīng)》、《二十四史》,當然是沒問題,應該讀,但是就事實就是一條來說,這也的確是好大喜功,無聊透頂。
最合適的一部書,比較通俗講中國史的,就我的閱讀體驗來說,應該是《上下五千年》,作者是林漢達和曹余章,林漢達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去世,大概只寫了東漢之前的部分。整個書的結(jié)構(gòu)是通過一個個歷史故事,來展現(xiàn)中國歷史的基本面貌,從這點上來說,《上下五千年》做到了。而且,這些故事都是來自史書,想深入下去,也可以鏈接到那些正經(jīng)八百的歷史材料上去,真正是深入淺出的。比如講商鞅南門立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王猛捫虱談天下、王安石實行新政、于謙保衛(wèi)北京等等等等,這些故事,看了很多年之后都不會忘記的,因為里面不僅僅有歷史事件,還有人物的性格和風骨,處理事情的權(quán)變和態(tài)度,很值得回味。看正史看不大懂,不要緊,看這些都會懂。
而且,從這些故事中,也能看到一些中國的文化內(nèi)涵。還是舉上述那些例子,讀商鞅故事,可以看到中國古人施政必須“取信于民”;讀趙武靈王故事,可以看到中國古人很早就知道移風易俗、除舊布新;讀王猛故事,可以看到那種不修邊幅卻胸懷天下的人物性格,種種事情,在中國歷史里,會反復出現(xiàn),而這些故事,就是一種文化外化的符號。讀明白了這些,對很多中國的文化意涵就會觸類旁通,心領(lǐng)神會。
由于正史太難看懂,所以,我覺得華人子女可以多讀故事。而作為故事的集大成者,成語不可不提。這里推薦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最近剛出的田連元《大話成語》。田連元是著名的評書家,他把每一個成語都變成一個小評書故事來說,很有意思。比如“一鳴驚人”,講楚莊王故事;“完璧歸趙”、“負荊請罪”,藺相如廉頗故事;“臥薪嘗膽”,越王勾踐故事,等等。成語是漢語的精華,不僅帶著一個故事出場,而且?guī)е活悮v史情境出場,到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下還能用。比如說一個華人學生,很多年不見了,以前中文不好的,現(xiàn)在見面,普通話說得倍兒順溜,這就是非“吳下阿蒙”啊,一個成語,套了一個古人故事,高度評價了眼前這位兄弟,不是言簡意賅,說得人家心里暖洋洋嗎?這樣的例子很多,一抓一大把,多學點成語,好處很多。
最后,了解中國通史,還可以推薦字更少、更有系統(tǒng)的一本書,就是《三字經(jīng)》。古人說:熟讀三字經(jīng),可知天下事。《三字經(jīng)》確實是涵蓋甚廣的一部書,天文、地理、倫理、道德,幾乎都說到了,至于其中貫徹的道德價值觀,近代以來,褒貶忽現(xiàn),存而不論吧,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簡單描述了中國歷史的基本脈絡。從“考世系。知終始。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在上世。”到“十十世,清祚終!边@是一部完整的中國古代歷史,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也是三字經(jīng)中一個開放的部分,每個朝代終結(jié)后,都會用三字經(jīng)的體例把前朝的事情大致寫進去。所以,從南宋以來,這部書其實不斷在增加內(nèi)容。最近我看國內(nèi)百家講壇讓錢文忠在講這個書,非常好,值得講,有機會,應該在海外華人中傳播傳播,出版這個講稿的。
讀了以上這幾本書,我想一個會讀中文的華人,應該都能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而且,這種了解還是非常生動、非常故事化、人性化的,至于再深入下去,對中國文化具備了解之同情,那就不是俺這篇小文章能解決的了。(楊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