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的話:2007年12月10日至22日,我隨市人大副主任孫海麟率領的天津市代表團訪問非洲3國:南非、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在議會經驗交流、宣傳奧運、宣傳天津及體育合作、推廣中華文化教育和建立友好城市等諸多方面,收獲豐厚;非洲的風土人文、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也令人感觸頗深。遂有以下篇什,或記一時之悟,或存永久感懷,且行且吟,且短且長,于今付諸報端,以求與讀者共享。
肯尼亞距中國5500公里,我們前后飛行16個小時,算上在阿聯(lián)酋迪拜機場倒機的時間,歷時22小時,可謂萬里迢迢,卻在首都內羅畢遇上了老熟人:孔子。
當年孔子周游列國,可沒走這么遠。史料記載,第一個來到肯尼亞的中國人是鄭和。六百多年前,鄭和七下西洋,肯尼亞是他的船隊抵達的最遠地方。據(jù)說港口城市蒙巴薩的叢林里至今還保留著幾處房舍遺址,就是那時候中國海員留下的?夏醽喴苍蛑袊蓙硎拐摺C饔罉纺觊g,摩鄰國(現(xiàn)肯尼亞馬林迪一帶)使節(jié)抵達北京,向中國皇帝獻上麒麟作為禮物。麒麟并不是神話中的動物,而是盛產于肯尼亞的長頸鹿。皇帝把長頸鹿養(yǎng)在御園里,普通百姓看不到,便把它神秘化,畫出神奇模樣,寄托美好的愿望,“麒麟送子”類吉祥傳說就這樣流傳開的吧。
肯尼亞人向中國皇帝獻上麒麟,是因為他們酷愛長頸鹿,愛它斑斕的皮膚,愛它高潔的回眸,愛它優(yōu)雅的步態(tài)。首都內羅畢大學校園里,到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街心一尊銅鑄長頸鹿,沉淀著青銅的厚重;路邊一座石雕長頸鹿,蘊含著大自然的樸拙。遠遠的草坪上,忽見一群長頸鹿列隊走來。它們一字排開,高挺著富有彈性的頎長脖頸,長腿屈膝高抬,在空中頓一頓,然后才緩緩垂落,恰似一隊芭蕾舞演員和著節(jié)拍翩翩起舞。校園里會有這么多長頸鹿嗎?待跑到草坪上,定睛再望,不由得笑了,卻原來那是一排4層高教學樓,仿照長頸鹿形象設計:長腿作了前廊,長頸支撐起橫梁,遠遠望去,可不一隊長頸鹿!
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就坐落在這排“長頸鹿”旁邊。2004年6月,中肯兩國教育部部長在內羅畢簽署協(xié)議,決定合作建設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天津師范大學應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承辦,2005年12月就落成開學了。我們來到,正逢學院雙喜臨門:喜慶建院兩周年;前不久在北京舉行了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這所學院作為20家辦學有特色的孔子學院之一又獲得嘉獎,院長伊薩克·姆貝奇親往北京領獎。
出內羅畢往北,開車跑出一百多公里,就能抵達赤道。原以為“孔子”在這里要領受炎炎赤日,沒想到氣候宜人,溫暖涼爽一如我們天津的初秋。一打聽才知道,肯尼亞雖接近赤道,但地處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尤其內羅畢,最高溫度很少超過攝氏27度,是避暑勝地,當?shù)卣Z言,內羅畢即為“涼爽之地”。來到孔子學院,還沒進教室,莘莘學子勤奮好學之風便撲面而來:孔子學院教學樓前草坪上,茵茵綠風微拂,草坪成了最好的“閱覽室”。黑人學生三三兩兩,或坐或臥,或專心讀書,或輕松低語,見我們從旁走過,學生間或抬一抬頭,友好地笑一笑,眼里并無驚訝好奇之色?磥恚@里的黑人學生對校園里走來走去的黃皮膚孔子故人,也早習以為常了。
我們專為“孔子”而來。
天津師范大學李家祥書記也率團專為“孔子”而來。
學院幾十名黑人學生,在教室靜靜地等候。
這所孔子學院雖然成立才短短兩年,卻創(chuàng)立了好幾個驕人的第一:第一所在非洲建立的孔子學院、第一所將課程納入聯(lián)辦大學教育程序的孔子學院、第一所師生被國家主席胡錦濤接見的孔子學院……
談起胡主席接見,雖然時隔一年多,師生們仍舊激動萬分。胡主席曾把孔子說過的3句話贈送給黑人學生:第一句是希望孔子學院的同學們“學而不厭”,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第二句話是希望老師們“誨人不倦”,認真地向同學們傳授知識;第三句是“后生可畏”,相信肯尼亞的青年朋友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勤奮學習,一定能夠成為有用之材,為國家和人民建功立業(yè),為中肯友誼的發(fā)展做出貢獻。黑人學生們高舉著“學好漢語,架設肯中友好之橋”的橫幅,為胡錦濤主席演唱了中國民歌《茉莉花》。胡錦濤和師生們一起合唱,并稱贊他們唱得好、唱得有中國味。
我們走進教室,幾十名黑人學生齊刷刷起立,鼓掌歡迎。
萬里迢迢,我們因孔子而認同。
四百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將《論語》譯成拉丁文帶到歐洲,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孔子學院已經遍布全球51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123個學院。內羅畢大學的孔子學院,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就由最初的二三十名學生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一百多人,還有更多人踴躍報名。除了內羅畢大學的在校生外,商人和公務員也來這里學習。學院的漢語言課程分初級、中級、高級3個等級,完成學業(yè)由內羅畢大學頒發(fā)?平Y業(yè)證。學院還設立了中國學專業(yè),完全按照內羅畢大學的教育體系進行管理,2008年招生,學制4年,修滿44個學分,就可以拿到孔子學院的學士學位了。學院還在籌建漢學研究中心,它將既是漢語教學中心,又是中國對外交流的窗口。漢語角、漢語劇社、漢語俱樂部也紛紛活躍起來,僅2007一年,學院就舉辦了10個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專題講座和37次各類文化活動。
幾十位黑人學生從他們的課桌旁站起來,向我們熱烈鼓掌。非常現(xiàn)代化的教室。每張課桌上都配備了電腦,寬大的講臺上,電腦、顯示屏、投影儀一應俱全。代表團團長孫海麟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然后,主客雙方一同唱起《茉莉花》。聽得出,這些黑人青年很喜歡這首歌,字正腔圓,專注地唱著。黑人具有語言天賦,他們的發(fā)音,絲毫沒有外國人學說中文的拗口。我閉上眼睛。一首普通的中國民歌,像在國內一個普通的場合聽到一樣。但這卻是在非洲。鄭和抵達蒙巴薩時,古老中國的文明就曾像海浪一樣拍打過非洲東海岸的礁石吧?今天,又一代黑人青年因為孔子學院,因為天津教師,得以親近中國語言和燦爛文化,那專注的歌聲,承載著他們對中國的向往,也承載著中肯兩國更加友好的明天。(宋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