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來也巧,上周三連休做保姆的第一天,我在一本名為《知識就是力量》的雜志里看到了一篇講孩子的文章,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文章的意思是現(xiàn)在的我們將孩子的天性過分壓抑,只為了孩子能學習好,考出好成績?yōu)楦改笭幑猓忌虾么髮W為家族添彩,卻忘了孩子的天性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叛逆、為所欲為等等。文中舉了毛澤東的例子,說他的父親就是一個舊封建家長制的典型,逼著孩子苦讀考取功名好光宗耀祖,而毛澤東的叛逆精神在小時候初露鋒芒,父親用圣人的話壓制他,他就用賢人的話反駁,絲毫不畏懼家長的“以大欺小”。彭德懷也是,小時候的彭德懷讓父母傷透了腦筋,對當初生下他都十分后悔,可就是這樣的反骨成就了鐵骨錚錚的彭大元帥。
想想在單位、在街上、在社區(qū),有了不公平的事有多少人會站出來說不?欺負到頭上了還安慰自己“善有善報”,這樣的性格特點給多少人鉆了空子!叫我們喪失了多少應該享有的權利!我們只能關上門和家人、好朋友抱怨抱怨,第二天仍然繼續(xù)著從前的生活。特別在日的華人在受到日本人的欺壓的時候,連報案都不敢,不能正確地拿起法律武器去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
這樣隱忍的習慣,我們從孩提時就逐漸養(yǎng)成了,老師說什么,聽;家長說什么,不想聽,挨打!也得聽。所以,那些有點性格、天生反骨的孩子就這樣在重重“壓制”下變得不得不聽話了!斑@才是好孩子嘛!”——大人們老愛說這句話,卻沒有想到這句話帶來的后果也許是糟糕的。如果毛澤東、彭德懷小時候都是“聽話的好孩子”,怎么成為后來的偉人?如果比爾·蓋茨是“聽話的好孩子”,準不會中途退學……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多么希望為人父母者、為人師長者能多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視角真心誠意地和他們交談,傾聽他們的心聲,多尊重一下孩子的天性,做他們實現(xiàn)夢想的堅強后盾。未來社會需要的是有能力、果敢、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如果太多的孩子背負著父母沉重的期望走上了所謂的小畫家、小舞蹈家的道路,那是孩子的一種幸運嗎?
拋開功利心,善待我們的下一代吧。(摘自:日本新華僑報網,作者:林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