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xié)委員潘慶林提出,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網(wǎng)上有人大聲叫好,恨不得立馬讓所有簡體字消失不見,也有人嚴詞痛斥,稱其有違文化發(fā)展潮流,反詰道:何不恢復甲骨文?
在筆者看來,繁體和簡體是漢字的兩種形態(tài),是情如手足的關系,都有著廣泛的應用領域,在社會生活中都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難道就不能和平處,一定要兄弟鬩墻嗎?
考察漢字的演變歷史,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再到隸書、楷書,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從繁到簡。而且文字產(chǎn)生于人類保存信息和傳遞信息的需要,本身就是方便人們生產(chǎn)、生活和交流的產(chǎn)物,在對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背景下,在人們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因繁就簡已成為漢字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大陸地區(qū)推行簡化字,既是對清末以來前人工作的繼承,在方便書寫、促進掃盲工作等方面發(fā)揮了十分積極的意義。迄今為止,簡化字已為大陸國人所熟知和應用,成為生產(chǎn)生活須臾不可或離的基本符號。因而,廢除簡體漢字是不現(xiàn)實的,也不符合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文化發(fā)展的趨勢。
但也要看到,在推行簡體字幾十年之后,仍有諸多恢復繁體字的呼聲,這本身就說明繁體字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特別是在港澳臺及海外華人中仍被普遍使用,對此我們不應視而不見。況且,對不識繁體的人來說,前人的許多書畫、古籍、以及古跡上的題字勢必都不認識,這將造成文化的斷層。繁體字的結構、筆法也都是前人不斷探索的結果,在美感上顯然簡化字是無法與之媲美的。另外,簡化之后,一些字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象形意義,還有一些意義不同的繁體字被簡化為一個字,如“發(fā)”的繁體字有兩個,“發(fā)”和“髮”,本身代表不同的內(nèi)涵,但簡化后卻無法進行區(qū)分了,無疑也會對漢字意義的豐富性造成一定損失。
一位學者說道:寫書法絕不會寫簡化字,但發(fā)表文章絕不用繁體字,F(xiàn)在許多網(wǎng)站都設了簡體和繁體兩種版本,方便了港澳臺及海外讀者閱讀。這表明繁體簡體的應用都有著各自廣闊的空間。它們完全可以共存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非兄弟二人不相容的關系,定要決個你死我活。
因而,漢字簡化,總的來說是一種必然趨勢,廢除已經(jīng)推行多年并廣泛運用的簡化字既無必要也不可行。但繁體字在海內(nèi)外也有著十分廣闊的市場,其本身也包涵著豐富的意義和內(nèi)涵,學習和識別繁體字對國人而言也很有必要。我們應堅持識繁寫簡的原則,繼續(xù)推行使用簡化字,從小學開始教育孩子識讀一些常用字的繁體形態(tài),在書法、古籍、文學等領域推廣和普及繁體字。
繁體字簡體字都自漢字的母體而生,是血濃于水的同胞兄弟,本可以同生共榮、并行不悖,我們?yōu)楹螐娨涫肿阆鄽埬兀?何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