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wǎng)消息:又有人再一次在兩會上提出“恢復繁體字”。猶記得去年有“小學生學習繁體字”的提案,民間的回應是“請放過小孩”。而近日全國政協(xié)委員潘慶林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
筆者來美十多年,剛來美國時,紐約所有的華文報章都是繁體字,有關(guān)中文的電腦軟件大都來自港臺,華人使用的電腦視窗不是英文就是繁體中文,漢字輸入用的就是繁體字。繁體字看著認識,電腦輸入亦準確無誤,但若要書寫,又有多少人能寫?近幾年海外掀起簡體中文熱,包括筆者在內(nèi)不少華僑華人先是把電腦視窗改為簡體字,文件只要不需要繁體就盡量用簡體輸入。有一位記者朋友,香港人,他的新聞稿都是先書寫后打字,受簡體字熱潮的影響,他打字用繁體,但文稿上簡體字越來越多,用他的話說:“方便”!
潘委員說,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shù)和科學性。比如愛字,繁體字里有個“心”,簡化后,造成“無心之愛”。漢字自傳說的倉頡造字以來,形式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至現(xiàn)在的簡體字,其變化是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便于使用。依照恢復繁體字的觀點,難道更應該恢復甲骨文?
姑且不提廢簡復繁是否有實質(zhì)性的意義,只問人們是否習慣在電腦用繁體輸入?而且在全面依賴電腦之前,是否要先解決全國人民人人有電腦、人人會電腦、人人懂電腦輸入這幾個最基本的問題?即便是人手有電腦,中小學生學中文還是以書寫為主,漢字初學者終究要先一筆一劃、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地學會了書寫,才有機會在電腦上輸入。依筆者看來,若全面依賴電腦,漢字將陷入如此毀滅性的境地。
就藝術(shù)而言,如果連寫一個字都要在鍵盤上敲打,那輸入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又有什么區(qū)別?中國的書法家、美術(shù)家、畫家鐘情于繁體字,主要是繁體字書寫更能展示藝術(shù)美感,以及書寫者對美學追求的一種滿足感。而不是輸入電腦的一個文字符號?蓪こ0傩占矣钟袔兹耸菚摇⒚佬g(shù)家、畫家?
有網(wǎng)友批評簡體字“面麺“不分”、“發(fā)髪”不分。其實,一字多義或數(shù)字同形,古皆有之。比如,長度單位的“米”,跟吃的“米”毫無關(guān)系;重量單位的“克”,跟克服的“克”毫無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的“發(fā)”和出發(fā)的“發(fā)”意思差別很大(兩個“發(fā)”的繁體字都是“發(fā)”)。毋庸諱言,不成功的簡體字是有的,但簡體字把漢字的筆畫減少了近一半,使得漢字更容易識別和書寫,減輕了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對普及中國人識字和提高文化教育水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現(xiàn)在識繁用簡的文字政策很適合社會需求,既能滿足諸如追求繁體字藝術(shù)性和科學性的要求,也不妨礙不論學簡體字還是學繁體字的中華兒女的交流和溝通。因此,請不要再折騰簡繁體字了!(怡韜,寄自美國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