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明:《環(huán)球時報》版權作品,未經(jīng)該報書面授權嚴禁轉(zhuǎn)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環(huán)球時報》不久前刊登了對中美兩學者李希光和劉康的訪談《打破達賴喇嘛的語言圈套》。兩學者從語言的視角,分析了達賴通過“China”這個英文字來達到其政治宣傳效果,并提出了我們的相應對策。文章中認為“從國家的未來發(fā)展戰(zhàn)略看,更貼切的‘中國’英文翻譯應該為“Zhongguo”。筆者對此有自己的一點看法。
對于“China”的辭源,一般認為以下兩種情況的較多:China一詞是來自梵文“秦” 的譯音,比如羅馬傳教士衛(wèi)匡國(Martin Martini) 在 1655 年提出 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還有的認為來自陶瓷 (china),(陶瓷china的辭源又來自景德鎮(zhèn)的古地名“昌南”)。不管是哪一種,China均演化成為一個指代全中國,而且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代表主權的地理名詞。中華56個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代相融相生,如果以民族劃分地理方位,不符合事實情況!洞蚱七_賴喇嘛的語言圈套》文章認為,“對西方傳媒來講,Chinese一詞指‘漢族’”;西方對“其中的誤讀意義深遠”;“China在西方的語言中更多的是歐洲對China的虛構和幻想”。在相當多的不了解中國的西方人中,對于China和Chinese,有多少比例的西方人認為是漢族呢?這種比例是否達到要把China換為Zhongguo呢?如果換為Zhongguo,會不會造成新的概念混亂呢?
如果是因為對于中國不了解,一部分人在達賴的言傳中把China理解成為和西藏的對立,那么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充分說明了我們對外傳播的不足。解決的方法應該是加大傳播和說明漢藏民族在“一個China”的范圍內(nèi)共融共生,世代相處的歷史與現(xiàn)在的事實,以及我們的思想與理念。當然傳播的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可以直接證據(jù)講述事實真相,也可以尋求符合傳播受眾思維,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由于擔心別人不能理解或者不好理解,不念歷史和現(xiàn)實而想進行改頭換面的不止一個。比如因為龍的形象中西方不同,“Dragon”在西方的固有形象,往往會讓對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國人由此片面而武斷地產(chǎn)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聯(lián)想”,所以有人提議不再以龍作中國形象標志,避免西方誤解。還有近來一政協(xié)委員在北京接受日本僑報社記者的采訪時建議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原因是使用繁體字有利于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并有利于兩岸統(tǒng)一。作為傳播中國文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的影視,也不乏類似情形。比如電影《赤壁》中,導演擔心西方觀眾難以理解,把華容道上“捉放曹”篡改為關羽跟曹操沒有什么關系,由周瑜來放。對外翻譯中類似這種改頭換面的情況更多,比如中譯外時一味強調(diào)通順地道,中國文化在國外隱身、流失相當嚴重。比如有的譯者認為,英語nun必須譯為“嬤嬤”,不能譯為“尼姑”,原因是文化內(nèi)涵不一,但是轉(zhuǎn)問其“尼姑”應該翻譯成什么,他說應譯為“nun”。中譯外歸化,外譯中異化,翻譯策略采用雙重標準。
為了應對“藏獨”和達賴的游說胡言,我們?nèi)舭袰hina改譯為Zhongguo,那么如果面對“臺獨”的“一中一臺”,那么Zhongguo又將改為什么呢?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是約定俗成的,包含了中國整個主權的地方。面對達賴的游說,我們不能被對方繞在里面,讓其牽著鼻子走。外國人覺得西方的“dragon”確實是很兇惡的,但是我們需要去跟他們解釋中國龍的不同,F(xiàn)實證明,經(jīng)過多年的交流,現(xiàn)在許多外國人都了解了中國龍是吉祥的意思。改善中日關系,增進兩岸交流,是不是必須以簡體字的廢除為代價?這種方式是否必要?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全世界的許多華人供奉關公,西方人不明白這點,其實供奉關公就是看重一個“義”字。關羽放曹操也許能給外國人一種價值觀念上的震撼,也是展現(xiàn)中國人看重的一種價值取向的機會。若干年后,觀眾也許會忘記這部影片的名字,但是其中的這個情節(jié)也許會刻在他們的心中,這就是這部影片的靈魂。還有以上講的中外互譯,策略不對等,中譯外為什么要抹殺中國文化,換取譯者想象中所謂的外國人易于理解呢?中國人善于拿來并善于接受,難道外國人的理解能力就那么差嗎?
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們“慎言”、“慎行”,不善于也不好意思去展現(xiàn)自己。對外交流時現(xiàn)實使命感和本土意識不強,有時甚至為了照顧別人的感受而傾斜自己的價值觀,缺乏軟實力建構應有的立場和警惕性。比如對外文學翻譯,選材中缺乏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思想和價值觀的表述,翻譯時缺乏應有的“核心價值”的指導,過多強調(diào)語言通順、地道,翻譯于是成了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和文化的歸化迎合,中國文化走出國門時隱身、流失、變形,失去了中國文化蘊涵的特色。(魏耀川,作者是上海金融學院外語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