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選十大中式英語”結(jié)果于5月26日出爐,“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3417票高居榜首,成為最受歡迎的中式英語。
有人被雷倒,有人很坦然
面對這樣一個票選,一些英語教師表示,很雷很無語!皧W運之前不是才清理過中式英語嗎,怎么又重現(xiàn)江湖了?”
據(jù)媒體統(tǒng)計,七成參加投票的網(wǎng)友表示贊成中式英語的使用,認為中式英語既有趣又被大家口耳相傳,將來老外也會這么用。有網(wǎng)友留言說:“我身邊的幾個老外現(xiàn)在也會經(jīng)常說一些中式英語,當然他們也經(jīng)常說一些英式中文,我們也能聽懂,語言的融合是正常的。”有人憤憤不平:“可以有印度式英語、美式英語、澳大利亞式英語,為什么不能有中式英語?”
有人甚至搬出了數(shù)據(jù):全球語言監(jiān)督會主席帕亞克曾對媒體表示,由于中國經(jīng)濟增長的影響,它現(xiàn)在對國際英語的沖擊比英語國家還大。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
一種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必定會入鄉(xiāng)隨俗、受到使用者的影響,不管其母語使用者是否同意。中式英語“l(fā)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已成為標準英文詞組,“粉絲”這些生詞也逐漸被添加到漢語詞典里。
老外給中式英語建“博物館”
為中式英語感到自豪的人不在少數(shù),而這種奇特的自豪感可能并非無本之木—— 一些外國人并沒有覺得它們是嚴重的錯誤,他們的觀點是:有趣,甚至有意義。
一位中文名為紀韶融的德國青年對此非常來勁,他不僅開辟了博客“中式英語網(wǎng)絡博物館”并不時更新,而且還出了本名為《日常生活中的中式英語》的書。此外,美國人平卡姆也曾編過一本叫做《中式英語之鑒》的書。
在紀韶融看來,如果以后有朋自遠方到中國來,再也看不到“Welcome to Presence”(歡迎光臨)這樣的中式英語,而只剩下一個干巴巴的Welcome,那將是多么的索然無味。他還在著作里頗具善意地分析了中式英語產(chǎn)生的原因。他認為,很大一個原因是中國人的炫耀心態(tài)——只要是寫上拉丁字母,不管是漢語拼音,還是中式英語,都是一種裝飾,不必太認真。
生硬的翻譯確實會讓剛來中國的老外們摸不著頭腦,但在通曉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看來,這卻是一種文化差異造成的有趣現(xiàn)象。一位精通中英文的外籍教師說:“其實在語言交流中,是否合乎語法并不重要,關(guān)鍵在于能否溝通!
當然,也有一些外國人指出,有些用在公共場合的中式英語不值得提倡。這些中式英語往往是網(wǎng)上翻譯軟件的“杰作”,冰冷生硬、了無生趣。比如某市地鐵內(nèi)“先下后上、文明乘車”的翻譯“After first under on, do riding with civility”就有明顯的網(wǎng)絡機器翻譯的痕跡。(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