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句“sa wa di ka(你好)”外,對泰語一無所知的我,作為中國漢語教師志愿者來到“微笑的國度”——泰國。
我的學生有小至四歲的孩童,大至七旬的老人。像每位志愿者一樣,我實實在在地感覺到身上那份沉甸甸的使命。這里的學生總會在我不經意間,帶給我質樸的感動與快樂。有一天,我坐在辦公桌前批改作業(yè),一名大概四、五年級的學生走過來羞澀地對我說了句泰語,大意是想把什么東西送給我,然后從身后拿出一個手工制作的紙筆筒放在我桌上,還沒等我反應過來,一個轉身便跑了,跑到門口又朝我笑了笑,那樣子可愛極了。我都沒來得及對她說聲謝謝,甚至沒記住她的模樣。我想她也沒有想過讓我記住她,她的舉動完全出自一個孩子單純的想法。一個紙筆筒,在一個溫暖的午后帶給我久久的感動。
我教的成人班的學生是清一色的“娘子軍”。她們的平均年齡是50多歲,對漢語有著狂熱的興趣。其中一位學生每次都要從武里南府中心開車40多分鐘來上課。在課堂上,她們學得一絲不茍。下課后,我們聊得海闊天空,我把她們當家人。她們還不時地拿來當?shù)氐男〕曰蜃约鹤龅母恻c送給我。有一次,一位學生去中國旅游回來后送給我的竟是我家鄉(xiāng)西安出版的報紙——《華商報》。她們最喜歡問我的是:“老師,你想家了嗎?想媽媽嗎?”這時她們看我的眼神中充滿了母親對孩子的關愛。
在這個“微笑的國度”,我了解并親身感受著這里的人情風俗,學會了獨立,懂得了責任。我的母親對我說:“你去了泰國真的是把我的心也帶走了!倍矣X得她從一位只關心柴米油鹽、關心女兒和丈夫的家庭主婦變成了一個對華文教育極度關注的人。她有一次打電話告訴我:“你知道嗎?11月4日在青島開國際華文教育研討會,名字很長,我怕記不住就寫下來了!边有一次,她問我成人班的學生學得怎么樣,我說“進步挺快。”媽媽竟說:“你告訴她們su su”。我吃了一驚,su su是泰語“加油”的意思。她告訴我,她是在電視上聽到的。乘著“漢語熱”的翅膀,親朋好友把目光從對我個人的關愛,投向對華文教育的關注。
我,一個普通的中國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泰國東北部的一片土地上教學,從不敢說自己做到了什么,但作為廊央這個縣城的第一批志愿者,我為這里的人們打開了一個通過漢語了解中國的窗口。(《華文教學通訊》2008年第十期/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