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wǎng)消息:據(jù)《日本新華僑報》報道,日本政府200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16歲以上(含16歲)的日本人中,有1/5的人經(jīng)常遇到不會讀的漢字,1/3的受調查者承認,如果不查字典會寫不出一些漢字,近一半人說,他們對2000個常用字掌握得不好。許多年輕人表示為了不再重蹈麻生首相連連讀錯日語漢字的發(fā)音的覆轍,開始認真學習漢字。
漢字猜謎節(jié)目非;
在受到中國影響的東亞文化圈中,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的漢字曾經(jīng)非常普及。不過后來,越南與朝鮮都采用了拼音文字,而日本還一直使用漢字,漢字與假名的組合,已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個象征。其實,日本也并不是沒想過廢棄漢字,1923年,日本曾頒布過1962個“常用漢字表”,其他的漢字都用假名來標音,結果造成很大的混亂。
漢字難學,這是大部分日本人的共同感受。許多人雖然能說,但不一定能寫出來。因此,“漢字認字”節(jié)目,成為日本綜藝節(jié)目中非常獨特的一個類別。幾乎每家大電視臺都有“認字節(jié)目”。節(jié)目的形式無非以下幾種:給出一個日文假名的單詞,讓嘉賓用漢字來代替;或給出一個漢字,要求用假名來標注;或者給出一個四字俗語(也就是漢語中的成語),讓嘉賓用假名讀出;再有就是將一個四字俗語的意思說給嘉賓聽,猜是什么詞語。形式多種多樣,就像猜謎一樣,嘉賓答對了能夠晉級,還能獲獎。
日本的NDSL游戲機中,也有許多漢字游戲,形式與電視里的差不多。在日本的電車中,經(jīng)常看到不少成年人手拿游戲機做漢字習題的場景,從中也可以看出,在日本漢字熱的火爆程度。
對于媒體而言,利用漢字熱可以提高收視率。嘉賓的明星效應加上與觀眾的互動,使“漢字猜謎”游戲,成為日本具有特色而且長盛不衰的綜藝節(jié)目。
日本人反思“快餐文化”
跟電視上的“漢字猜謎”節(jié)目一樣,近期日本的識字教材也很暢銷。去年出版的《看似會讀實則不會讀的易錯漢字》目前已售出80萬冊。今年年初以來,這本書一直占據(jù)日本最大書籍發(fā)行商東販公司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把《奧巴馬演說集》擠到了第二位。
分析人士指出,這一輪漢字熱的掀起,麻生充當了作為“反面教材”的角色。麻生以看“漫畫書”、“不看報紙”為榮,這實際上是現(xiàn)在許多日本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麻生的事例讓日本人對快餐文化的侵蝕有了更深刻的體認。(嚴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