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字熱”突顯東西文化印記
2009年08月28日 15:35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發(fā)表評論

漢字改革運動潮起潮落,中國最終為漢語拼音和簡化字推廣作了鋪墊,日本則為其出臺簡化字和限制漢字范圍起到了推動作用。
1946年,美國占領軍主導日本時,漢字進一步受到了限制,規(guī)定除了1850字的“常用漢字”外,其它只能用假名表記或同音同義字代替。隨著大量美軍撤離日本,漢字使用限制開始慢慢放松,至上世紀60年代初日本終止了漢字拉丁化改革。
1981年,日本內(nèi)閣公布非強制性的“常用漢字”,進一步對漢字簡化和限制漢字政策做出調(diào)整。1993年事實上對漢字使用全面解禁。日本政府提倡使用“常用漢字”,也容許使用其它繁體字。隨著時代之發(fā)展,漢字使用越來越多,乃至出現(xiàn)了近期的“漢字熱”,既突顯了東西方文明在近代日本交集的印記,也顯示漢字在日本有著堅韌的延續(xù)性。
日本知識界有一批人長年不放棄廢除漢字的主張和努力,形成了旨在取代漢字的日語假名化、拉丁化轉(zhuǎn)而英語化、法語化等五花八門的文字改革風潮,但最后仍只能在限制漢字論上找到落腳之處。(摘自:日本新華僑報網(wǎng),作者:毛峰)
【編輯: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