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教育模式間游走:關于中西方教育的思考
2009年01月21日 15:26
發(fā)表評論

入鄉(xiāng)隨俗,美國人慶祝圣誕節(jié),我們也跟著熱鬧熱鬧,而今年因為經濟不景氣的緣故,放假時間比往年又多了些。
怎么慶祝呢?朋友們湊在一起,一家?guī)蠋讉菜,誰家房子大點,就在誰家聚會,吃,聊,玩。
出國久了,天天卷著舌頭說英語,真是有點厭倦了,中文再不練習都快忘光了,所以每次聚會我們就光顧著聊了,無時不刻聊,男人跟男人聊國際形勢,股票;孩子們聊游戲電腦;而偉大的母親們就交換菜譜,爭取聚會一次,最少掌握一樣新菜式的作法,忙完了嘴,就開始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和方法了。
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取西方精華,去其糟粕,然而西方的精華到底在哪里呢?這個問題我們研究了很久,都說中國人聰明,但為什么獲諾貝爾獎或者選總統(tǒng)的時候就想不到我們呢?這中間到底哪里出了紕漏,我們研究了很多年,也未想出個所以然。
討論的好處到并不一定是找出什么標準答案,而且世間的事情,很多時候是沒有什么標準答案的,可是往往在交換意見的過程中,會突然靈光一現(xiàn),發(fā)現(xiàn)了自己欠缺的或一直尋覓的東西,這次圣誕節(jié)的若干聚會聊天,就給我這樣的感覺。
關于孩子到了中學后需要完成若干義工小時:很多大學很看重這個義工,但是它究竟看什么呢?看的是廣度和深度,看的是你大學要學專業(yè)跟你所做義工的聯(lián)系,但更深一層的目的在哪里呢?而這個義工對于我們這些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又有著怎樣的理解呢?是單純地去做的越多越好,而忽略了它的終極意義嗎?
關于孩子打工的問題:很多中國人不主張孩子打工,覺得那都是窮人家的孩子不得已,即使是到了大學也是這樣,有了假期,讓孩子多選幾門課,爭取早點畢業(yè)。這種做法和西方是不同的,大學里安排暑假時間較長,難道僅僅是為了讓窮學生們有機會賺點學費嗎?這里面有什么是被我們漏掉的嗎?這是否就是一個分水嶺,而我們流錯了方向,因此就與領導職位失之交臂呢?
勿庸置疑,美國的工作機會比加拿大要多一些,于是很多象我一樣的中國人來到美國,可以工作,然而因為身份的問題要抽簽,一時半會兒無法解決,孩子的大學教育費用按照國際學生的收費標準來算,沒有資格貸款,對于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說,昂貴的學費實在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為什么不回加拿大去讀呢?美國的大學是不錯,但多倫多大學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地呀?況且孩子如果實在愛讀書,他也可以在加拿大完成本科學歷,再申請獎學金到美國讀研究生,那樣也沒有太大區(qū)別呀?即使退一萬步來說,就在加拿大拿到文憑,有了它,在美國也不一定就找不到很好的工作。
可是就有朋友不肯這樣,一定要孩子在美國讀書,結果掙的錢幾乎全用在了學費上,而暑假的那幾個月,孩子因為沒有身份,無法打工,多選課則要額外交錢,出去旅行,簡直沒有可能,只能是待在家里,這種讀大學的方法,和西方人讀大學的方法出入在哪里?它失去的僅僅是那幾個月沒打工賺錢嗎?
高分低能,這個詞我們很熟悉,意思是很會讀書,然而在應付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時候,卻顯得力不從心,無法勝任。
情商低智商高,指的是有能力處理工作,卻不擅長團隊工作,不懂得處理人際關系,工作起來事倍功半。
中國教育有很強勢的地方,有一點可以證明:中國人會讀書,考試成績好,弱勢的地方是讀死書,所以畢業(yè)了成績好卻不好找工作,有時候找到了也拿不下來。問題出在哪里?
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不喜歡孩子去打工,由父母出教育費,或者把孩子留在身邊讀大學,都是基于一點,舍不得,不愿意讓孩子吃苦,春蠶到死絲方盡,就算把自己的老骨頭榨干,也要供孩子讀書,這原本是中國父母的美德,卻忘記了它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對孩子過于保護,因而讓孩子沒有勇氣承擔責任,無法自理,自立,從而導致他們無法迅速融入社會,妨礙他們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才華,極度缺乏自信。
反觀西方的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讓他們自己睡,大點去學校后,不鼓勵他們盲目崇拜權威,對于任何他們提出的問題,給出的答案,都以鼓勵為主,很多時候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相信孩子的天份是不同的,因而不單純用成績作為標尺,定義一個孩子是否聰明。
到了中學,要求學生必須完成若干小時的義工,其目的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學習社交能力,并通過自己的眼睛決定自己今后的職業(yè)方向,讓職業(yè)不單是為了養(yǎng)家,更要有個人興趣在里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因而有更大的爆發(fā)力,同時讓學生心里有愛,讓義務幫助別人成為一種習慣,而把利益拋在腦后,避免為利而贏贏役役。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社會,服務個人,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所以大學期間的暑假打工,就是學生和社會真實的親密接觸,在這里積累工作經驗。
無論一個人多優(yōu)秀,他都要憑借別人的力量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越成功,需要借助的外力就越多,所以工作,歸跟到底是一個怎樣最大限度利用所能用的人力的過程,沒有兵的司令,只會是毫無辦法的光竿,一無是處。
我們都知道苦難磨練人,溫室里的花朵無法經受人世的風風雨雨,可是卻忘記了,過度的保護不是去愛護孩子,恰恰相反會害了孩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呈直線下降,到最后為零,羽翼豐滿,他們就會離開我們,然而一路來的過度保護,讓他們肺活量小,翅膀無力,因此飛不高飛不遠,這絕對不是做父母所愿意看到的。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如果真是為了孩子好,做父母的應該教會孩子怎么去處理問題,而不是幫他處理問題,他畢竟不可能24小時掛在你的皮帶上。
在加拿大的時候先生說,如果兒子以后上大學,我們借錢給他,但他畢業(yè)了必須全部還給我們,我怪他小氣;到美國后,身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他決定到兒子讀大學時依舊無法解決,就讓他一個人回加拿大讀書,我怪他殘忍。但是這次圣誕節(jié)的若干聚會,讓我改變了主意。
人是一個很奇怪的群體,說到底真正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然而成功卻從來離不開無數(shù)雙手的幫助,分數(shù),只是人生路上一個可以承受壓力的載體,而社交,性格,處世態(tài)度等等,才是劃分人群的撥尺,作為移民,我們將始終在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間游走,并且經常面臨無法避免的沖突,時有瓶頸之感,可喜的是,在停滯了一段時間后,就會有另一個上升的階段。
腳踩東西文化,手寫宇宙篇章,相信這是每個移民的理想,只要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總有一天會達到幸福的彼岸。(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文/點心)
【編輯:張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