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精英們的全球視野,可以幫助廣東了解世界最尖端的產業(yè)方向!氨热缟锟萍,美國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中國與美國在上游技術方面的差距達到15至20年!鄙頌楣韫雀呖萍紕(chuàng)業(yè)協(xié)會主席的胡勇舉了一個例子,目前常見的疾病有幾百種,國內只有20多種常規(guī)診斷試劑,而外國則有80多種。
胡勇回國創(chuàng)辦公司,將國外的先進技術帶了回來。在胡勇的手頭上,有一份厚厚的產品目錄表。胡勇告訴記者,其中20%的產品屬于公司自主研發(fā),80%的則是與其他美國公司合作,當中大多數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與此同時,“海歸”將先進的技術中國化,成為珠三角產業(yè)升級的重要力量。10年前,袁玉宇的美國導師托馬斯波蘭教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器官打印理念。袁玉宇和同學徐將導師的理念付諸實踐。目前他們已成功地在動物體內制造出皮膚、血管、骨等組織,正在研究更加復雜的器官,如腎、心臟等。
這一革命性的技術,在美國引起了CNN、美國廣播公司等上百家主流媒體的關注。美國著名的《商業(yè)2.0》雜志將其評為“21世紀改變世界的六大技術之一”!白鳛殚_拓該技術領域的華人科學家,我們有責任將它帶回中國。”2008年9月,袁玉宇創(chuàng)辦廣州邁普再生醫(yī)學科技有限公司,預計至2013年,產業(yè)化生產5個以上產品,銷售額將達5億元以上。
提升珠三角產業(yè)體系的層次,關鍵靠人才。以胡勇和袁兆億所在的廣州開發(fā)區(qū)為例,“海歸”累計孵化企業(yè)440家,實現產業(yè)化企業(yè)164家。袁兆億表示,下一個30年,廣東應該從“招商引資”向“招才引智”過渡。
“抄底”,先要摸底
目前,國內“抄底”海外精英漸成趨勢。中央出臺了“千人計劃”,將在未來5到10年內吸引千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到中國工作,并建立40至5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chuàng)新基地。上海僅去年底的“海外人才采購計劃”,就使企業(yè)家們從倫敦、紐約、芝加哥捧回了數百公斤重的簡歷。
“在來勢洶洶的‘抄底潮’面前,廣東一定要看看自己的家底,看看自己的產業(yè)特征與產業(yè)結構。如果盲目出擊,將會存在很大風險,勢必加大發(fā)展成本! 袁兆億表示。據了解,省人事廳已專門就此召集廣州、深圳、珠海等市人事局分管人才工作的負責人,省直有關單位以及高等院校的人事(干部)處處長進行研究。
許多“海歸”建議,國內應當成立專業(yè)的招聘團或者項目鑒定委員會,對人才進行科學測評。胡勇舉了一個例子,國內某地方政府的“華爾街抄底團”, 吸引了3000多名海外精英到現場應聘。當地華人或專門乘飛機,或開車6個多小時趕來面試,很多過去的金融高管排一個多小時的長隊,只得到3-5分鐘的談話機會!笆聦嵣,這是相當草率的,短短幾分鐘的交談,很難判斷出人才的真正價值!
羅秀豪提交提案,建議首先在美國硅谷、德國巴伐利亞等高層次人才集中的歐美國家和地區(qū),特別是華人華僑集聚地設立引才辦公室,依托外事部門海外工作網絡和引才辦公室跟蹤高層次人才動向,并建立海外人才需求預測、申報制度和需求信息發(fā)布制度。
胡勇對此表示贊同,吸引海外精英不是“一陣風”式的運動,而是一項長期計劃。他表示,目前,其所在協(xié)會里聚集著幾十名華人企業(yè)家、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是生物、IT、金融等領域的精英,大多有著回國的強烈愿望。政府可以通過類似的海外華人團體,與海外精英直接對話,吸引其回國創(chuàng)業(yè)。
引得來,更要留得住
“引得來,更要留得住!痹變|不無擔憂地說,如果沒有合適的生長土壤,一旦全球經濟回暖,海外精英就會像候鳥一樣飛走。
在這場激烈的海外人才“爭奪戰(zhàn)”中,政府部門紛紛出臺配套資金、子女教育、醫(yī)療等優(yōu)惠政策。在袁兆億看來,優(yōu)惠政策并不是“獨門武器”,其他城市都可以模仿。廣東能否吸引高端海外人才,關鍵在于軟競爭力的比拼,比如政府效率、創(chuàng)業(yè)氛圍、制度環(huán)境等無形的方面。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融資難問題讓許多“海歸”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舉步維艱。許多“海歸”形象地將企業(yè)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0—1(萌芽期),1—10(成長期),10—100(成熟期)。讓他們苦惱的是,風險投資大多喜歡投向有大量訂單的成熟企業(yè),而對處于萌芽期和成長期的企業(yè)少有關注。
袁玉宇告訴記者,以邁普為例,整個項目需要5000萬元資金。盡管項目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融資仍然耗費了其30%的精力。而在國外,有一套完整的風險投資機制。硅谷的許多中小科技型企業(yè)很有前途,經過評估專家測評,風險投資馬上介入,解決廠房、設備、市場、執(zhí)照等諸多問題。
同時,有些政府部門的辦事風格,也讓“海歸”有些無所適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海歸”告訴記者,由于政府信息不透明,自己在注冊企業(yè)時白白跑了好幾趟。當時申請注冊“某某生物科技公司”,辦事人員沒有告知不行。讓他哭笑不得的是,10多天后申請被拒,辦事人員才告知其原因。
除此之外,由于難以習慣國內環(huán)境,特別是學術官僚化、復雜的人際關系等等,不少“海歸”選擇“二次出國”,這個問題值得政府關注。(郭芳 馮宇航 焦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