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的硝煙尚未盡散,出國留學的熱浪已然掀起。
出國留學的諸多選擇中,美國大學往往是國內(nèi)學生家長們關(guān)注的焦點。
不僅是因為美國擁有眾多世界一流大學,更是因為美國的高等教育確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而遠隔重洋,以“中國眼光”看待美國大學,卻難免種種的想當然乃至誤解,這其間的差異引人思考。
這也正是《解放周末》日前獨家專訪正在北京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劉禾的緣由。
一、關(guān)于文理學院和職業(yè)教育
法學院、醫(yī)學院、商學院等可能非常出名,但走進美國校園,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處于校園的“邊緣位置”
解放周末:美國高等教育和中國高等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您1990年獲得哈佛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任教于美國多所大學,成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終身人文講席教授,您感受到的最大不同在哪里?
劉禾:說到不同,我覺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文理學院”的理念和建制,它在美國高校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毫不夸張地說,文理學院是美國教育最引以為豪的精髓。
比如,我們走進任何一所美國研究型大學,一進大門,首先看到的重要建筑,往往就是文理學院。比如伯克利加州大學,大門一進去,正對的樓,是文理學院下屬的英語系,斜對面的樓是歷史系、比較文學系,還有文理學院其他的系。無論是在哈佛,還是在其他常青藤大學,文理學院都占據(jù)校園最中心、最引人注目的位置。
解放周末:在人們的印象中,哈佛法學院、商學院在世界排名數(shù)一數(shù)二,哈佛應該也以它們?yōu)闃s。
劉禾:哈佛法學院、醫(yī)學院、商學院和政府學院都非常出名,但是當你走進哈佛大學的主校園時,就會發(fā)現(xiàn),上述學院都處于主校園之外或“邊緣位置”。很少看到美國的哪一所研究型大學,一進主校園的正門就是法學院的大樓,新聞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職業(yè)學院等也從來不會占據(jù)校園空間的中心位置。
解放周末:這和我們當前不少高校,法學、工商管理、金融等熱門院系的建筑十分突出形成了對比。美國大學的空間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劉禾:沒有任何條文規(guī)定,這是在歷史的傳承中不約而同、自然而然形成的。文理學院的英文是 liberal arts college。這里的 arts 指的是歐洲中世紀教育傳統(tǒng)中“七藝”概念———即文法、論辯術(shù)、邏輯學、算學、幾何學、天文學、音樂。美國的大學承續(xù)了歐洲大學的傳統(tǒng),重視廣義的現(xiàn)代版的“七藝”,也就是文理雙修,同時也包括現(xiàn)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
其實,把liberal arts college 翻譯成“文理學院”還是不太理想。我個人傾向于把它譯成“開明文理學院”,liberal 在這里含有“開明”和“開智”的意思。在香港,它被譯成“博雅教育”,從字面上看好像主要指文科方面的教育。
解放周末:在中國大陸,通常被稱為“通識教育”,臺灣也有稱為“全人教育”。
劉禾:不管被譯成“博雅教育”還是“通識教育”或其他,liberal arts education強調(diào)的是通過教育把“人格”樹立起來,塑造一個完整的、大寫的“人”。這個教育理念,其目標不在于讓學生掌握一些具體的謀生技能,也不提供職業(yè)方面的訓練,而是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她成為一個具有廣泛的文化背景,高度的教養(yǎng),道德、文化水平和判斷能力的人。
解放周末:文理學院是通過何種途徑達到這一培養(yǎng)目標的?
劉禾:開明文理學院的本科教育內(nèi)容有三大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通常不設“職業(yè)”性的專業(yè)。學生要在三大主要領(lǐng)域里各選一定的學分,才能完成大學本科的學習。大學四年,首先是對知識的沒有界限的學習,經(jīng)過一個階段后縮小興趣范圍,對專業(yè)方面開始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說,開明文理教育不等于是在職業(yè)教育之外再添一點文史知識,更不意味著能搞點音樂、聊點藝術(shù),就是完整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