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wǎng)消息:在尼日利亞,他們被稱為遣返回國者;在南非,他們被稱為回家的人;在中國,他們被稱為“海歸”:回到出生地的移民。英國《金融時報》網(wǎng)站今天發(fā)表署名文章,對“海歸”回國的原因、顧慮和解困之道進行了分析。
文章摘錄如下:
歸國人員可能帶來巨大好處。他們通常在美歐發(fā)達國家工作過,擁有重要技能和成熟的人際網(wǎng)絡。然而,吸引他們回國相當困難。許多人出國時都發(fā)誓有朝一日會回來,這往往只是因為能夠讓離別的痛苦減輕一些。但一旦他們在新的國度扎下根,特別是一旦有了子女,回國似乎往往要經(jīng)歷與出國時一樣艱難的調(diào)整。
如果真的回國,他們通常會發(fā)現(xiàn)自己對這個國家已不再熟悉。我在英國《金融時報》的前同事卡羅琳•索西在離開祖國17年后于1997年回到南非,她是這樣形容她的祖國的:“一個有點熟悉的外國”。
孫嘉鴻曾在華盛頓和香港工作,如今管理著美國律師事務所富理達的中國業(yè)務。她的說法也基本相同:“剛?cè)トA盛頓時,我不知所措,但回到中國時,我更加不知所措。中國變化很大,從基礎設施,到人們的思想,到政府管理國家的方式!
她為什么回國?工作機會、家庭、愛國熱情?“實際情況比這三個因素還要復雜,”她說道。那里有年邁的父母,還有對“國家、文化、朋友和美食”的渴望。她同時感到,自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事件以來,“美國永遠不再是原來那個美國了”。
孫嘉鴻表示,當她重新適應以后發(fā)現(xiàn),與記憶中的中國相比,中國現(xiàn)在“更為多樣化、更寬容、更透明,物質(zhì)上也更加豐富”。
重新適應可能是痛苦的,尤其是對于像索西那樣在國外長期生活的人而言!岸鄽q到三十多歲之間,是個人性格形成的時期。我注意到,人們生活在那段時期形成的圈子里,別人很難打進去”。而那些出生在非父母出生地的國家、后來被帶回父母出生地的孩子們怎么樣呢?索西說道:“非常糟糕!彼约旱暮⒆蝇F(xiàn)在生活非常安定,但她表示,“‘我到底屬于哪里’的問題將永遠伴隨著他們”。
奉獻的興奮可能會彌補一些痛苦。在南非《金融郵刊》擔任編輯一段時間后,索西現(xiàn)在是渣打銀行社區(qū)銀行的一名主管,負責為非常規(guī)部門提供銀行服務。她表示:“我的生活剛剛變得充實起來!
這種創(chuàng)造重要新事物的感覺,促使一些人回到了即使深陷困境的祖國。普利策(Pulitzer)獲獎記者德勒•歐洛杰(Dele Olojede)在離開祖國20年后,回到尼日利亞創(chuàng)辦一家報紙。他坦言,這需要你不顧一切。他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上一篇有關尼日利亞的特別報道中寫道:“在這個國家要實現(xiàn)我們的愿望是一件特別令人畏縮的事情,在這里,電網(wǎng)完全崩潰,統(tǒng)治者幾乎無一例外的腐敗、不負責任。這里的人民通常似乎接受了這樣的想法:生活在這種悲慘境地,是他們的命運受到了詛咒!蹦敲此麨槭裁匆貒,“作為一個男人,要做什么呢?我們的國家可以比現(xiàn)在好得多。”(邁克爾•斯卡平克 譯者/梁艷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