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不管身在何方,是留學(xué)海外還是待在國內(nèi),其過程都是一個發(fā)現(xiàn)世界,同時尋找和挖掘自身價值的過程。世界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這里面錯綜復(fù)雜,充滿了各樣的人和事,而不同的人對周遭環(huán)境所做出的不同反應(yīng)也導(dǎo)致了其人生道路的不同。
人們總是提“為什么出國”這個問題,倒不如想想出國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可能性和彈性。其實這些可能性也都是在出國前就已經(jīng)確定的,有些人注定混個學(xué)位便回國,他頂多算是一個過客,可有些人卻愿意把自己放逐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遠遠地觀望著中國的土地,而第三種選擇則是徘徊在兩個世界之間,尋找一種中西對話的可能。
“為了超越那平凡的生活,我們注定暫時漂泊”,出國在很多人看來都帶有神秘的色彩。人往往最怕面對的就是對于一個夢想的幻滅,而許多人出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當(dāng)初的夢想已經(jīng)幻滅。出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我們總這么說。從短期講,這是一種優(yōu)勢競爭力,這可以是語言優(yōu)勢,也可以是技能或者文化優(yōu)勢。而從長期來講,多年在外的不同人生體驗會讓我們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眼界更加寬廣,自主能力更強,因為我們都曾體會過那深刻的孤獨,那種脫離了主流社會、被邊緣化了的痛苦。
人生的選擇有很多。大部分人首先要面臨溫飽問題,房子問題,然后是成家問題。在這安身立命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對理想做出不同程度的妥協(xié),甚至是遺棄。可有些人由于家庭條件豐厚卻不用有這方面的焦慮,他們的父母給予他們百分之百的支持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可這樣的“投資”卻是需要耗費大半輩子時間的,如果是做文藝的話,其風(fēng)險更大,而往往會落得個一場空的結(jié)局,幻滅的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
站在23歲的當(dāng)口往后看,再往前看。前面是一個很大的十字路口,充滿了變數(shù)。而身后則是一條沒有多少人走過的林間小路。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只能遵守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而制定者畢竟只是少數(shù)。
留學(xué)生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理想對于他們來說是樹上的蘋果,怎么跳也摘不到,這個時候有人選擇了爬樹,有人決定做一個梯子,更有人拿了個長長的鉤子,也許最終蘋果拿到了手,可里面爬滿了蛀蟲,于是我們只能去掏地底的土豆。
愛情對于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人有被放大的嫌疑,而這個放大鏡可能是空虛,也可能是孤獨。沒有陽光的時候,愛情顯得比什么都重要,可是一旦把它暴露在陽光底下,它卻很容易因為放大鏡的聚焦而被燃燒殆盡。
上一代人對集體的命運更加關(guān)注,他們的幸福就在于能有一個大于自己的理想擺在眼前,并被認為值得去奮斗,可他們的不幸也在于此,因為個人的是非榮辱似乎顯得無足輕重,人自身的欲望受到了禁錮,個人的價值被大量地貶低。
在國外掙扎半天也擠不進所謂的主流社會,可回國卻不由自主地有一定程度的陌生感,甚至莫名的恐懼。在不知不覺間,我成了流離失所,沒有家園的靈魂。無論走到哪里,我都帶著他鄉(xiāng)的烙印,無論定居何方,我都不是一個純粹的“原住民”!吧欠N體驗,幸福是種感覺”。這個時候,我總會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既然這樣,那就不要停止折騰,不要停止流浪的腳步,直到筋疲力盡的一天。(摘自《破罐子——一個中國少年的留學(xué)心路》;王大騏 著;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