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從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布爾出發(fā),乘車沿馬爾馬拉海西行一百七八十公里,寬闊的海面陡然變成一條狹窄的水道。水道是東北至西南走向,長61公里,最寬處6.4公里,最窄處僅1.2公里。這就是著名的達達尼爾海峽。
海峽飽含歷史的滄桑。土耳其人稱其為恰納卡萊海峽,源于海峽最窄處的城市恰納卡萊。古希臘人則稱之為赫勒斯滂。據(jù)傳說,愛神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希洛居住在海峽西岸的塞斯托斯。在一次節(jié)慶活動中,她同來自對岸阿拜多斯的小伙子利安得一見鐘情。每天夜晚,利安得都泅水過來同希洛相會。海峽水深流急,且不時有風(fēng)暴來襲。為保證利安得的安全,希洛每晚都在塔樓上高擎火炬為他引路?墒,在一個暴風(fēng)雨之夜,火炬被吹滅,利安得迷失方向,溺水而死。希洛悲痛萬分,縱身跳進海峽。從此,這個海峽就以殉情而亡的希洛的名字流傳為“赫勒斯滂”。
根據(jù)希臘另一則神話傳說,主神宙斯和厄勒克特拉所生的兒子叫達達諾斯。他殺死自己的弟弟后逃到海峽對岸,在古城特洛伊附近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達達諾斯城。他的后人以此城為基地建立希臘化的本都王國,挑戰(zhàn)羅馬帝國的霸權(quán)。公元前86年,羅馬打敗本都,本都被迫在達達諾斯城簽訂喪權(quán)辱國條約。從此,這座小城聞名于世,離城不遠的赫勒斯滂海峽被稱為達達尼爾海峽。
海峽緊扼黑海和馬爾馬拉海進入地中海的咽喉,戰(zhàn)略地位異常重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12世紀(jì)初,在希臘中南部建立奴隸制國家的阿卡亞人力量逐漸強大,垂涎富庶的小亞細亞土地。他們擊敗扼守海峽的特洛伊人,渡過海峽攻占特洛伊城。公元前513年,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西征歐洲。他利用幾百只小船在海峽上搭建起一座浮橋,驅(qū)使十幾萬大軍順利通過,占領(lǐng)馬其頓和色雷斯。公元前480年,另一位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西征,仿效前人做法,利用400多艘戰(zhàn)船在阿拜多斯附近的海面上搭起兩座浮橋。他的50多萬水陸大軍順利抵達彼岸,直搗希臘都城雅典?墒,浮橋后來被洶涌的海水沖走。他不禁暴跳如雷,怒吼著舉起鐵鏈狠打海水,給后世留下“鞭水泄憤”之譏。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東方。他統(tǒng)帥的3萬多步兵和5000多騎兵,分乘160多艘戰(zhàn)船也是從達達尼爾海峽渡過。據(jù)記載,亞歷山大在旗艦上親自掌舵,宰牛酹酒祭獻海神波塞冬。他率軍第一個登上亞洲大陸,先征服小亞細亞,然后征服埃及和波斯,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
大規(guī)模的征戰(zhàn)并未從此停止。公元1189年,有“紅胡子”之稱的德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統(tǒng)率千軍萬馬進行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達達尼爾海峽洶涌的水流沒能阻擋住十字軍東征的腳步,腓特烈一世卻在后來橫渡微波細浪的薩勒夫河時翻船喪命。14世紀(jì),奧斯曼帝國逐漸形成,派兵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出征歐洲。他們沒有建造浮橋,而是搭乘一只只簡陋的木筏。到19世紀(jì),俄、英、法等國爭相控制這條水道,簽署了商船和軍艦通過海峽的條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法兩國于1915年2月派兵到這個海峽,攻擊與德國結(jié)盟的奧斯曼帝國。在達達尼爾海峽戰(zhàn)役中,奧斯曼帝國有25萬士兵喪生,英軍有21萬人陣亡。在海峽東岸的恰納卡萊市,我們看到好幾座石碑,是為紀(jì)念雙方陣亡將士而建。
海峽見證了一場場霸權(quán)的爭奪,在文學(xué)史上留下諸多佳話。希臘很多知名作家和學(xué)者都曾到這里進行“東方之旅”。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拜占庭詩人穆薩尤斯,英國16世紀(jì)以后的詩人雷利、多恩、馬洛,劇作家本·瓊森、威徹利、斯塔皮爾頓,都曾把希洛和利安得的傳說撰寫成動人的愛情詩篇或戲劇。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對這個傳說更是爛熟于心。他在《維洛那二紳士》、《無事生非》、《仲夏夜之夢》等劇作中都曾提到這對青年男女“深情蜜愛”的故事。19世紀(jì),奧地利劇作家弗朗茨·格里爾帕策以這個傳說為題材,寫成著名悲劇《海濤和愛浪》。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曾親身游歷達達尼爾海峽。在達達尼爾海峽西岸的塞斯托斯,他追憶起那對癡情男女的故事,感到渾身充滿力量。他像勇敢的利安得那樣,縱身跳進滾滾波濤,一口氣游到對岸的阿拜多斯。他將這次經(jīng)歷寫進了長詩《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中,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作《從塞斯托斯游到阿拜多斯之后作》。在稱頌利安得之后他寫道:“他泅水是為情愛,我則為榮耀。”拜倫所說的“榮耀”,很可能就是他后來到希臘參加反對奧斯曼帝國的武裝斗爭,并為此而獻身。
我們乘輪渡從海峽西岸來到恰納卡萊,只用了20多分鐘的時間。但是,心中翻滾的波濤卻回溯了幾千年。歐亞兩大洲之間發(fā)生的武力征討以及文化交融,栩栩猶如昨日?缭胶{,恰似閱讀一部歐亞戰(zhàn)爭史,重溫一部歐洲文學(xué)史。(高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