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長春師大讀大三的外甥晶晶去年10月獲得美國海洋大學國際金融管理的“2+2”,大年初一就要去上海,初二從那里乘飛機去東京轉機到美國俄亥俄洲波特蘭,此后,他將在有100多年歷史的美國海洋大學度過兩年的留學生活。因此,他和媽媽今年在家里吃的年夜飯便提前到除夕的前一天,除夕,他還要去爺爺奶奶家團聚。
吃飯的時候,桌上的話題便一直圍繞著晶晶展開。長春師大只有兩個“2+2”名額,晶晶憑借自己的實力獲得其中的一個,他的各項成績達到了獎學金標準3.0以上,這對于這一大家子來說是一件榮耀的事情。只是在高興之余都對孩子一個人遠赴大洋彼岸表示出擔心,一桌人沒有一個去過美國,但大家此時好象都在美國生活過似的,都把自己或多或少對美國、對俄亥俄洲所了解的東西全部翻了出來,“指導”起晶晶。舅舅開玩笑說,在走之前趕快把頭發(fā)剃得短一點,在美國理個頭要20美金呢。而晶晶媽媽的知識最為全面,因為她早已網(wǎng)上網(wǎng)下地全部搜羅了解了個遍,如果去俄亥俄旅游的話,她的水平完全可以當個導游了。
其實,從去年10月份兒子爭取到“2+2”名額后,晶晶媽媽對兒子去還是不去,猶豫了很長時間,其中最主要的是經(jīng)濟因素。去海洋大學留學,家里必須拿出40萬塊錢作學費,而這么大的投資對一個工薪階層的家庭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投入產(chǎn)出比是否值得、孩子能否真正學到知識、這么大的教育投資對孩子的未來意味著什么,父母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作出選擇。對于家長,這是為孩子的未來甚至人生作出選擇。在經(jīng)過兩個月的多方咨詢了解后,父母終于決定:讓孩子出國。
家長能為孩子做的是盡一切可能提供物質上的條件,而接下來所有的一切都要孩子自己面對。晶晶對即將開始的留學生活充滿了信心,他從寒假開始,天天在家跟媽媽學燒菜,因為舅舅說,以后想家的是自己的胃,趁現(xiàn)在多學會燒幾個菜,去了美國想吃中國菜就可以自己做。新買的相機這些天也在不停地拍攝,要把身邊的東西“記錄”下來帶走。
臘月二十九的團圓飯,多了一點惜別的味道,因為晶晶與家人兩年后的團圓飯至少還要再等600多天。(馬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