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到開放的路標
30年間,我們完成了“鄉(xiāng)土中國”到“開放中國”的歷史跨越。這些“身份證明”的變遷,悄然訴說著新時期中國社會與公民權(quán)利的前行
出門在外,拿什么證明你自己?
多數(shù)人第一反應(yīng)是:還用說嗎,身份證!
靜心思量,就在30年間,證明我們身份的這個小小物件,經(jīng)歷了多么巨大的跨越——
30年前,我們出門總不得不帶上一張介紹信;30年前,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不敢想象自己會跟駕照、護照扯上關(guān)系。今天,從農(nóng)村到城市、從國內(nèi)到國外,中國人的腳步越走越遠,中國人的自由流動已成常態(tài)。
曾記得,20世紀80年代以前,全國通行的身份證明只有一種:介紹信。薄薄一紙,離了它,出門、辦事寸步難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固守鄉(xiāng)土的人們有了頻繁流動的需要,封閉的管理模式開始動搖。1985年,一人一證的居民身份證制度開始在全國推行。
更便于個人使用和社會管理的身份證普及,“盲流”和“收容遣送”成為歷史名詞,暫住證和居住證成為人們生活在異鄉(xiāng)的證明……普通中國百姓,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權(quán)利。
今天,盡管戶口仍是戶籍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人們對變革固有戶籍管理制度的呼吁和努力從未停歇:城鄉(xiāng)二元的戶口體制正在突破,城市戶口所附加的利益價值逐漸松動。
今天,隨著中國經(jīng)濟實力的提升、對外開放的擴大,護照走進越來越多普通中國公民的生活。一個民族,更加緊密地擁抱世界,一個時代,更加堅定地走向開放。
那時,出門必備介紹信
本報記者 梁昌杰
今年56歲的鄭衛(wèi)國,曾是湖北省黃梅縣文化館館長,提起介紹信,勾起了他的回憶。
“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沒有介紹信寸步難行。1971年,黃梅縣文化館有機會去武漢參加文藝演出放電影,同事小袁老家在武漢,我們就讓他拿著介紹信帶著膠片去了。沒想到小袁把介紹信揣在兜里,洗衣服時給洗壞了。正巧遇上工人糾察隊,小袁拿不出介紹信,被當作‘黑戶’給糾察去,單位領(lǐng)導(dǎo)趕去才把他接出來!
1985年之后,身份證逐漸普及起來。然而為了保險,那幾年鄭衛(wèi)國出門還是會同時再開一張介紹信。1987年,他們?nèi)ノ錆h參加一個戲劇節(jié),就多虧了一張介紹信才避免流落街頭,因為稍微正規(guī)一些的賓館都必須有介紹信才讓入住!澳睦锵瘳F(xiàn)在,帶著一張身份證就夠了,出行辦事都方便!”
我是“北京新市民”
北 柳
蘇琪是一名電腦程序員,在北京生活了8年。她一口地道的京腔,對京城好玩有趣之地了然于胸。
每次回家,親戚都羨慕地說:“妮子啊,你現(xiàn)在是北京人,不簡單!碧K琪便呵呵笑兩聲,這其中,有點自嘲和無奈。
到北京第二年,蘇琪想打聽辦戶口的事,興沖沖去派出所詢問。工作人員懶洋洋地問:“在北京連續(xù)3年,每年納稅達到80萬元了嗎?”蘇琪詫異地搖頭。
“或者,你能證明自己是一個近3年納稅總額達到300萬元的私營企業(yè)主?”蘇琪依舊搖頭!盎厝グ,像你這樣的普通北漂,全北京好幾百萬!
沒有戶口,排遣不了心中的漂泊感,總覺得自己少一個“身份證明”。固執(zhí)的蘇琪對這幾年戶籍制度改革的新聞分外關(guān)注。第一次聽說手中的“暫住證”可以換成“居住證”,憑這個所謂的“北京綠卡”,可以“在購房、子女入托、入中小學(xué)等方面享受本市市民待遇”時,蘇琪歡欣鼓舞。可是,直到今天,蘇琪還是買不了低價的“兩限房”,買不起高價的市場房。而她同樣拿著“居住證”的同事,還在為在北京上學(xué)的孩子既不能在北京高考、沒學(xué)籍不能回老家高考的事犯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