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77年走上講臺,開始我的教學生涯,時至今日已度過了31個春秋。我親身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30年來學校及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目睹了教學環(huán)境及教職工生活的變遷,感觸頗深。
改革開放之初,舉國上下,百廢待興。我最初任教的灤縣興隆莊中學是在唐山大地震的廢墟上建起來的。教學設備簡陋,教具缺乏。還記得1981年,教導主任陳偉被評為縣級工會先進工作者,他用自己15元的獎金買了兩塊刻寫鋼板,讓我們覺得教學上方便了許多。隨后,語文組又郵購了一個電動留聲機和一套人教版語文教學朗讀唱盤,讓學生能親耳聆聽夏青、方明、葛蘭這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的課文朗讀。那時人們覺得這套設備就是規(guī)范學生朗讀、推廣普通話的現(xiàn)代化設備了。
學校到縣新華書店取教材,就是一大難題,學校只有一輛馬車,道路上坑坑洼洼。每逢取書都要去幾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以備推車。今天的交通四通八達,汽車招手即停,與那時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1992年我們夫妻調(diào)離興隆莊中學時,學校已經(jīng)添置了電動油印機,盡管質(zhì)量一般,用電的時候少,手搖的時候多,但比手推的油印機效率高多了。實驗設備、圖書也增加了不少。興隆莊中學校舍翻蓋一新,教師家屬院也全是寬敞明亮的兩間式小院,廚房、儲藏室一應俱全。學校環(huán)境明顯改善。
1992年秋,我們走進灤州鎮(zhèn)中學。當時,教室搬進了樓里,冬季供暖已不是火爐而是暖氣,我們的家屬院是新式“北京平”。這里教學實驗設備齊全,學生可以走進實驗室親自動手實驗。2000年后,我們夫妻先后調(diào)入灤縣三中,當時灤縣三中教學設施相對超前,并且從這年開始,教學設備迅速更新。如今,全校56個班,班班多媒體教學,任課教師自投資金,每人都有一臺筆記本電腦。教育的現(xiàn)代化、資源共享、網(wǎng)絡教育就在眼前。
1991年,二哥遠赴美國留學。第一次讓二哥聽到家里的聲音,是丈夫用我們新買的錄音機,將家庭成員要說的話錄在一起,讓赴美的友人帶了過去。以后我們曾兩次到灤南縣縣城給二哥打電話。1993年,興隆莊鄉(xiāng)裝了電話,就可以到鄉(xiāng)里去接二哥的越洋電話了。1995年,家里安了電話,隨時都可以與二哥聯(lián)系。2001年,學校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又可以與二哥進行網(wǎng)上交流;同時,我們又都配了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聯(lián)系。真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30年來的變化,有許多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原來的彩電是20年前二哥一家出國時留下的,那時用冰箱算是一種奢望。可后來不僅用了,而且冰箱彩電都已經(jīng)更新?lián)Q代了。2006年家里還購置了聯(lián)想臺式電腦,2008年購置了方正筆記本電腦。兒子在學校讀研,那里同樣是臺式和筆記本電腦一應俱全。用時下人們說的恩格爾系數(shù)(百分比越小生活富裕程度越高)最能體現(xiàn)我家的變化:1985年,恩格爾系數(shù)為80%;1990年為70%;2000年為50%;2008年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