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消息:據《日本新華僑報》報道,作為一個旅日華人,能夠進入日本公司金字塔型的管理層,已實屬不易;能夠繼而在企業(yè)文化迥異的歐美公司中成為日本分公司的領軍人物,就更屬鳳毛麟角。Kofax Japan株式會社的華裔社長櫻井洪明就是這樣一位人物。
櫻井洪明,原來的中文名字叫王洪。初見櫻井洪明社長,他身上那種獨特的個性便顯露無遺——無需太多采訪前啟動式的“熱身”,很快就直奔正題,思路異常清晰。談話中透露出櫻井洪明始終保持著的北京人固有的豪爽氣質,大約這樣的性格是沉淀融化在血液里的,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不會丟卻。文化與性格,在一個人的海外創(chuàng)業(yè)旅程中究竟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打工,“我的大學”
我是二十多年前以自費留學生身份到日本的。與其他留學生一樣,我也是先到日本語學校過語言關。當時,我們一般都會去餐館打工,不要小看打工生活,因為從中可以學到不少東西,在那里可以接觸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當然也就有機會把學到的語言派上用場。日本語學校是全天上課,從上午到下午4點,所以只能利用課后和周六周日的時間打工,那時打工的“時給”很低,只有500多日元。為了趕時間,我每天都要騎著自行車征服保證人家門口的大坡趕時間。那時候我就想,我要是有了錢,每天一定要保證8小時以上的睡眠?墒牵业浆F(xiàn)在也還沒有能夠實現(xiàn)我的這個夢想。
那時候,自費留學生背后的潛臺詞就是兩個字——沒錢。500日元的“時給”連份地圖都買不到。即便當時是借住在保證人家里,出國時可以帶出來的6000日元還是要省了又省,就連他鄉(xiāng)遇舊友,請人家喝個飲料都要仔細算計一下。所以在報考大學的時候,我便報考了學費相對比較低廉,對英語程度要求有不太高的電氣通信大學,因為它在日本計算機行業(yè)里名望很高。一路讀下來,直到完成博士前期的課程,這段日子比前面顯然是輕松了不少。
可以說,工作之前,我是經歷了兩所大學的,而打工是真正使我了解日本的社會大學,為我日后在工作中自如地與同事們相處、合作打下了基礎。
不滿足現(xiàn)狀,引來事業(yè)新升華
從大學院畢業(yè)后,我就進入日本公司從事系統(tǒng)開發(fā),很順利,人家做十幾年都得不到的主任的位子,我只用了四年就做到了。想想,一個外國人剛剛進入到日本公司,既要融入那個圈子,又要獲得公司的信賴和倚重,談何容易!
我這個人,喜歡挑戰(zhàn),不容易滿足。做了一段時間,我忽然感覺這份工作其實隨便找個懂計算機的高中畢業(yè)生就能完成,我則是信手拈來,渾身的勁兒只用了30%,能力沒發(fā)揮出來,于是心里就開始不安分了。
當時,恰逢一些歐美公司剛剛在日本“落地”,正處于初期發(fā)展階段,對于我來說這是機會,于是我就瞄準了這樣公司。我的英文不好,光面試就經過了四次,但一次比一次好。有時公司面試的考官是從歐洲直接派過來的人,講的英文有口音,我就更聽不大懂。好在我從來日本就一直在學,上班路上,開車、騎車都在聽英語錄音,我知道終究會用得上的。面試四次后終于成功被錄取了,當時擔任的職務是技術部長。
那個時候自己倒真有點“創(chuàng)業(yè)”的感覺,因為那時我跟社長和另外兩名員工一起啟動的日本分公司,專門為大公司做系統(tǒng)服務,還沒有什么日本的客戶。
當時,一些大公司都集中的虎門,我們就把公司也設立在那里。剛起步的時候,條件比較艱苦,記得有一次去給客戶送服務器,那套設備很重的,我和歐洲技術主任硬是抬著服務器一層一層地爬上樓,給人家送貨上門。要是現(xiàn)在,怎么也不能再去爬那個樓了。但在當時的狀況下,能夠有日本的大客戶買我們的產品,已經很好了。
事情總會出現(xiàn)戲劇性的一面。有一天,我們的社長被解雇了。群龍無首了!我們只好先給自己找個社長。
歐洲總部那邊通過電視會議面試獵頭公司推薦來的高端人才,這些人一看簡歷都很厲害,有的甚至是從IBM公司出來的,結果前來參加面試的人竟沒有一個中選的。
當時我在公司里雖然擔任技術部長,但有時也做點銷售。忽然間,有一天我到維也納開會的時候,CEO與CFO叫我過去談話,一定要讓我來做這個社長。我說自己還是喜歡技術,不適合做社長這個職位。對方卻很確定地說“你做銷售做得也很好啊。我們經過了內部討論,而且有英國等國家總經理的推薦,我們都認為你是最好的人選”。這個事情肯定是推不掉的。于是我就提出三項條件,第一個是權力,預算由我來做,所有本地的事情都由我來決定,我來負責整個日本分公司的運營,要他們不要指手畫腳,他們答應了;第二個是如果我做不好這個社長了,你不要把我開除掉,還把我放回到現(xiàn)在的職位上,因為我從心底里喜歡我們的產品,對方也答應了;第三個就是工資,我必須拿到實實在在的社長的工資,對方非常爽快,一口允諾了。
于是我開始了第一次社長職位的工作。這次升職對于我來說是個可以站到更高層面看風景的機會。事實證明,我這一步走對了。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只有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才能接觸到更廣泛的人群,才能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