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馬安寨鼓樓前,靜謐得近乎無聲——忽然,一只慵懶的金蟬發(fā)出低吟,“咿喲——咿喲——”的聲音打破了叢林中的寂靜……
“布谷——布谷——”山上的布谷鳥也聞聲鳴唱起來……
于是,遠(yuǎn)近的蟬兒鳥兒一聽,也都跟著鳴叫起來。它們有的聲音高,有的聲音低,此起彼伏,形成了一種蟲兒鳥兒的高低音和聲。
你知道嗎?這樣一種大自然的和聲,居然出自一群侗族歌隊的青年口中!澳侵唤鹣s,是馬安寨的侗族姑娘葉子!倍弊逍』镒影⒎鍨閬碓L者介紹說:“這便是侗族大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就是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民諺說:“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風(fēng)雨橋!倍弊宕蟾,是侗族地區(qū)由民間歌隊自創(chuàng)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阿峰說:“大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只能站在風(fēng)雨橋邊,鼓樓下用耳朵和心靈去捕捉,去體會。”
侗族大歌源于自然之音
相傳在500多年前,一群侗家青年男女上山干活,歇息時,他們的嬉笑聲逗樂了山上的鳥兒蟲兒,霎時百鳥齊鳴,百蟲齊唱,聲音有高有低,有先有后,有起有落,把大伙陶醉了。于是他們開始模仿鳥蟲唱鳴,有的學(xué)高音,有的哼低音,大伙越唱越好聽,這樣一種大家和聲的歌唱形式也就代代傳了下來……
“侗族先民受了這種天籟和聲的啟發(fā),慢慢便創(chuàng)作出多聲部和聲的合唱,產(chǎn)生了侗族大歌!惫臉窍乱晃欢弊謇先艘馕渡铋L地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傳說,一場表演,它揭示了侗族大歌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
這位老人在馬安寨已生活了60年,用老人的話說:“侗族大歌就是咱們侗族歷代的根。”
以前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xí)俗、社交禮儀等都是通過語言說唱出來,而后一代一代往下傳,老人感嘆道:“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
“大歌‘眾低獨高’,由領(lǐng)唱以及三人以上來進(jìn)行演唱。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chuàng)的一大特色,也是產(chǎn)生‘聲音大歌’的自然之根。”老人說,“歌中所唱全部是侗族人自己在生產(chǎn)生活中編創(chuàng)的!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精神食糧
“我唱一支‘蟬之歌’來給你聽!比~子用侗族土語吟唱著:“ga long lang”,“ga long lang……”隨后,緊隨著一陣節(jié)奏緩慢的蟬吐絲聲響,這是合唱高低聲部的侗族姑娘們模仿出的聲效。
“歌曲的大意就是教導(dǎo)年輕人要有奉獻(xiàn)精神,珍惜自己的生命!比~子說。
“在侗鄉(xiāng), 從小到大,身邊的男女老少隨時都可以開口唱歌,老一輩更是出口成歌!
6歲那年,葉子隨媽媽去山里采摘,“媽媽,你聽——”
“咿喲——咿喲”,“嚶嚶——嚶嚶”……千奇百怪的鳥鳴聲將小葉子引到叢林中,結(jié)果鳥雀兒沒有找到,卻見幾個鄰家姐姐正在林中玩鬧,口中不停吟唱出那些美妙的聲響。從那時候開始,葉子便開始跟隨媽媽唱大歌,學(xué)大歌,10歲時小葉子已經(jīng)可以熟練地模仿出自然界蟬鳴、鳥叫、流水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