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人類未來
1966年,朱棣文剛從高中畢業(yè)。畢業(yè)生紀念冊上的他,相貌嚴肅,旁邊加評注——“具有科學頭腦”,F(xiàn)在看來,這句話遠遠低估了他所能成就的事業(yè)。
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獎后的自傳中,朱棣文寫道:“我當年離開伯克利,一去不返,直到今日仍有負罪感。但我相信伯克利是寬容的。”在寫下這句話時,他恐怕沒有預料,在自己樹立科研的“江湖地位”之后,竟然辭別斯坦福穩(wěn)定的工作,回到闊別近30年的伯克利校園。
2004年,朱棣文經(jīng)過毛遂自薦,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同時兼任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物理及分子生物學教授。國家實驗室隸屬美國能源部,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級研究室,工作人員達4000多人。在他的帶領下,實驗室這幾年已著手開展生物燃料和太陽能科技的研究。而朱棣文本人更是兢兢業(yè)業(yè),成為美國當今最著名的環(huán)保宣傳者之一。常常見他精神抖擻地出現(xiàn)在各類論壇,襯衫袖子卷起,談笑風生。身為科學家,利用科技解決能源問題是他講話中最重要的主題;詼諧的語言、豐富的數(shù)據(jù),和富有邏輯的論證是其最大的特點。
朱棣文說:“我們總是說‘等到完全確定時再開口’。但是在環(huán)境問題上,等到你確定時,卻為時已晚,F(xiàn)在,大多數(shù)人寧可花1000美元修一個大理石廚臺,也不愿用這筆錢來改善廚房的能源利用效率。”對于為何進行工作轉型,他說:“開始的時候我只是作為一個公民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但是我逐漸看到氣候變化的后果是多么危險。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我們必須思考我們做什么才能改變這一局面!
2007年,包括朱棣文在內的加州伯克利大學6位諾貝爾獎得主用“實際行動”號召尋求替代和可更新能源。他們一番梳妝,西服革履,圍著一棵枯樹擺出各種造型,其中一位甚至爬到樹杈上。在現(xiàn)場視頻中,攝影師透過鏡頭,對他的諾貝爾獎模特們說:“別笑,沒什么好笑的。”——歷史上便留下了這張智商最高,也最正統(tǒng)的行為藝術照。
朱棣文為環(huán)境問題所付出的努力和熱情獲得了新當選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垂青。奧巴馬提名他為新一任環(huán)境部部長,要將這個毫無政治經(jīng)驗的科學家拉到政治老手之間來,幫助完成自己的許諾——讓美國變得更加能源高效,能源獨立。
作為對此的回應,現(xiàn)年60歲的朱棣文在提名儀式上表示:“有人說,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復興經(jīng)濟;我希望自己能成為總統(tǒng)委任小組的一員,我也相信我們必須修復我們的經(jīng)濟,同時走上一條能源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朱棣文在一次回顧自己多年歷程的訪談中,稱自己走過的路都像是一場“隨意的徜徉”。經(jīng)歷過自由的幼年和堅持不懈的青年和中年,今日的他對后來人說:“在一生中,你必須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帶著你的熱情去迎戰(zhàn),永遠不放棄! (劉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