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在這個巨大喜悅和接二連三的憂傷涌來的年份里,海內(nèi)外千千萬萬華僑華人也在為自己的光榮和夢想而努力拼搏著。
盤點2008,我們的目光從過去一年傾力編排的一百多個《華僑華人》版面上掃過了一遍又一遍,試圖從密密麻麻的文字間,從華人群體的悲喜中,尋找?guī)孜唤裹c人物,為您挖掘他們的事跡,展現(xiàn)他們的風貌。
無論是閃耀世界的商界精英還是躊躇滿志的政治新星,無論是潛心研究的科學泰斗還是熱心活動的社會名流,無論是一擲千金的慈善家還是牽線搭橋的熱心僑領(lǐng)……他們在住在國的一言一行體現(xiàn)了海外華人的精神特質(zhì),他們在事業(yè)上的成功給予我們同樣的自豪與榮光。
1、貝聿銘 九旬建筑大師中東亮新作
11月22日,美國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設(shè)計的卡塔爾伊斯蘭藝術(shù)博物館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隆重開館,貝聿銘稱這個博物館將是他設(shè)計的最后一個大型文化建筑,這座得到卡塔爾統(tǒng)治家族授權(quán)的作品被認為是其最后的“宣言”。當月29日,在深圳舉行的“國際人才高峰論壇”上,貝聿銘作為20世紀最杰出的華裔建筑大師,被評為15位“改革開放30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之一。
新近開放的卡塔爾伊斯蘭藝術(shù)博物館令人一見難忘,簡潔而棱角分明的造型給人一種寧靜之感,使它在當下這個時代顯得尤為特別。作為建筑物,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其設(shè)計者。早在幾十年前,貝聿銘就以華盛頓國家美術(shù)館東館和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等劃時代的建筑而聞名世界,但之后他的佳作曾遭到建筑師學術(shù)圈子的忽視。現(xiàn)如今,91歲高齡的貝聿銘又重獲人們的尊崇。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于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于抽象形式的最后一個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
2、朱棣文 美國華人從政的新標桿
12月15日,美國當選總統(tǒng)奧巴馬宣布提名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出任新政府能源部長。朱棣文也是奧巴馬內(nèi)閣提名名單中唯一的華裔面孔。同時,朱棣文躋身英國《新科學家》雜志評選出的2008年8位科學英雄之列。
有評論認為,科學家身份和華裔背景,加上朱棣文所具有的世界觀與前瞻性,使他成為美國能源部長的不二人選;而他若最終入閣,也將大大鼓舞美國華人參政和融入主流社會的信心。學術(shù)上的輝煌造就了他在科學界的巨大影響力,連小布什也一度欲招攬朱棣文為總統(tǒng)科技顧問,他優(yōu)秀的領(lǐng)導力在同事中廣受贊譽!八恢惶岢鰡栴},更告訴我們能做哪些事情!庇型略u價,“他不僅是一名管理者,更是一名領(lǐng)導者。”人們對朱棣文寄予厚望,希望這位科班出身的能源部長能真正朝美國能源的“大目標”推進,尋找出一種更安全、更持久、無需仰賴進口的新能源。
60歲的朱棣文出生在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祖籍中國江蘇太倉。他因發(fā)明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于199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04年8月起,他擔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是首位掌管這個美國能源部下屬國家實驗室的亞裔人士。
3、張丹紅 輿論漩渦中的女記者
張丹紅,一個離開中國20年的華裔記者,眼下成為德國乃至歐洲一場激烈論戰(zhàn)的話題核心。整個事件的起因是,身為“德國之聲”中文部原副主任的她在北京奧運會前夕批評德國媒體對中國的片面報道和默克爾的對華政策。不料公道話卻捅了馬蜂窩,張丹紅的華裔背景成了遭人圍攻的靶子。在壓力之下,“德國之聲”于9月底決定免去張丹紅的副主任職務(wù)。
事件一再掀起波瀾,反對者有之,贊成者有之。10月間,數(shù)十名歐洲文化界和新聞界知名人士發(fā)表公開信支持張丹紅,甚至包括德國當今頂尖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公開信發(fā)表后不久,張丹紅復(fù)出采訪。
作為輿論漩渦里的主角,張丹紅公開露面表態(tài)的機會并不多。不過她曾坦言,“我沒想要當英雄,只是在德國媒體大量報道中國負面消息的大環(huán)境下,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向德國人解釋中國的真實情況。”有專家表示,張丹紅只是說出了一個華人的看法,而這種觀點是西方人所不能接受的,于是爭論產(chǎn)生了。而這背后,其實是不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矛盾。
恢復(fù)工作后,張丹紅的反應(yīng)是:“我的工作保住了,我還有兩個孩子要撫養(yǎng)!彼囊晃缓糜岩舱f,張丹紅只想安靜地生活和工作,“她只是一個平常的女人,不是政治人!薄
但眾多西方媒體同行的關(guān)注還是讓她不得不成為了名人。從現(xiàn)在事情的發(fā)展來看,爭議還未結(jié)束。這位說了句公道話的華人記者和兩個孩子的母親,還要邁過一些溝和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