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建交之前,我們出發(fā)
“先把人給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還有80%!卑殡S中美兩國正式建交,鄧小平拍板大力派遣留學生
本刊記者/ 蔡如鵬
1978年12月26日,正處在圣誕假期中的美國迎來了一批特殊客人——52位來自大洋彼岸的中國留學生。
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在此之前,由于中美長期敵對,兩國學者已經(jīng)相互隔絕了近30年。以至于美國著名的漢學家費正清曾感慨道,“從1950年到1971年,華盛頓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國的人還多,雖然后者離我們更近,旅途也更為安全、省錢!
第一批中國留學生的到來,在美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F(xiàn)年74歲的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柳百成,是首批留學生之一兼領隊。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我們到美國后,立刻就成了新聞人物。走到哪兒,都有記者跟著,他們對中國人的吃穿住行樣樣感興趣。”
首批留學生之一、清華大學化學系教師曹小平向本刊透露,他們原定的出發(fā)時間是1979年6月,后來為配合小平訪美一再提前,最后改到1978年12月26日。
幾天后的1979年1月1日,這批中國留學生在華盛頓見證了中美正式建交、中國駐美大使館掛牌的歷史性時刻。
1月28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率團訪美。作為先期赴美的中國留學生,柳百成等人也應邀參加了鄧小平在華盛頓的多場重要活動,其中包括美國總統(tǒng)卡特在白宮南草坪舉行的盛大的歡迎典禮和在肯尼迪中心上演的文藝晚會。
連闖三關
柳百成1978年9月得知,中央決定派大批留學生出國學習的消息。那年他45歲,對此并不抱什么希望。
“我父親解放前是上海的資本家,當時算出身不好。以前,我有過兩次赴蘇聯(lián)留學的機會,但最后都被刷下來,就是因為背了這個沉重包袱!彼f。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不久系里就通知他參加考試。經(jīng)過幾輪考試,柳百成發(fā)現(xiàn),與以往出國一味強調(diào)政治條件和家庭出身不同,這次更看重業(yè)務素質(zhì),特別是英語水平。柳百成回憶說,“這在當時難住了不少人,因為從1952年后,學校的外語教學都改成俄語,學英語的很少!
從小在上海教會學校學習的柳百成,中學時就能用英語對話。后來即便“文革”期間,他仍堅持閱讀外文文獻!拔沂丘B(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 绷俪烧f。
時隔多年后,柳百成才慢慢了解到,他的這次出國機遇來自鄧小平的一次談話。
1978年6月23日,剛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在中南海聽取教育部關于清華大學的工作匯報時表示,要盡快提高國內(nèi)的科教水平,“在5年內(nèi)快見成效”。
他說,“現(xiàn)在我們的格格太小,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我們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大學的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學習,這樣也可以有一個比較,看看我們自己的大學究竟辦得如何⋯⋯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錢,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萬把人!
時任教育部部長的蔣南翔聽了鄧小平的談話很興奮,回來后立刻組織人員,不到20天就拿出了《關于加大選派留學生數(shù)量的報告》,交給國務院。但報告遞上去后卻招來不少反對意見,人派出去不回來怎么辦?鄧小平聽后說,“先把人給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還有80%!
就這樣,1978年8月教育部的報告得到了批準,各地的選拔工作隨即也緊鑼密鼓地展開。對于那年的選拔,柳百成把它形容為“連闖三關”,系里的初試、學校的筆試和最后教育部的統(tǒng)考。他至今還記得第二輪筆試是“在清華主樓的后廳,一二百人把屋里擠得滿滿的”。幸運的是,最后柳百成與其他8名清華教師一起通過了考試,成為首批赴美留學的訪問學者。
出國前,這批學者在北京語言學院接受了10多天的培訓。清華大學化工系教師曹小平也是首批留學生之一。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培訓的內(nèi)容主要是一些跟出國有關的注意事項,很多在今天看來都“有些不可思議”。讓他印象比較深的是,“外交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國外報紙很多,但不能用它擦屁股,會堵塞馬桶。因此,我們在國內(nèi)買了很多手紙帶過去”。
柳百成回憶說,出發(fā)前那天上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留學生全體成員。當晚,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和美國駐華聯(lián)絡處主任伍德科克也到首都機場送行,“如此高的規(guī)格,讓大家感到此行意義非同尋常!